葛辉:为“普通人民警察”写作是我的使命

  /// 人物简介///

  葛辉,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著有长篇小说《断罪》《是非功过》《黑帮白道》,纪实文学作品《锋芒》《天网》等。其长篇小说《警察与小偷》曾获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法治文学网络作品征文”二等奖。


  “你所谓的‘聚财公司’就是一个‘小偷公司’,扒窃老百姓的钱财,你怎么解释?你偷了一个母亲给女儿治白血病的十万块钱,又怎么解释?你抢劫金行、杀害更夫,这是不是暴力?难道这些都是所谓的‘盗亦有道’?”面对民警郑东风的质问,一代“北方贼王”邱少千多年构建起来的“小偷哲学”,像一块脆弱的玻璃一样轰然碎裂……

  这是葛辉的长篇小说《警察与小偷》中接近尾声的情节。在葛辉的笔下,警察“郑老蔫儿”(郑东风)和“贼王”邱少千是两个天然的对立面,前者代表了千千万万同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普通人民警察,后者则是梦想成为“侠盗”实际却作恶多端的“悍匪”。

  二十几年的时间里,葛辉创作了很多法治文艺类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最大的特点是,他笔下一个又一个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普通民警,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虽然有艺术创作,但更多的是鲜活记录了警察们的工作日常。

  曾经多年的从警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即使工作调动,他也始终有一种“为普通人民警察写作”的使命感和驱动力。



  “记录不可忘却之历史”

  初见葛辉,他留着干净利落的平头,白衬衫、黑西裤,身材高大壮实,一双手宽大有力,明显“老公安”的经典形象。

  虽然在2018年已经调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不再是一名人民警察,但是谈到从警经历和法治文艺创作时,葛辉仍然不失警察本色,显得兴致勃勃。

  《警察与小偷》是葛辉最新创作并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系统描写了反扒民警的工作与生活,记录了一段人民警察的历史。

  主人公郑东风“羊倌儿”出身,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过早辍学,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在跟随师父放羊过程中还学会了“码踪”(根据作案现场足迹、步法,结合调查、访问,判断犯罪嫌疑人性别、年龄、身材、体态,并且能够追踪犯罪嫌疑人行踪)的技术,最终成为一名能在万千人中迅速识别“扒手”的“反扒神探”、在不同足迹中迅速辨识出犯罪嫌疑人的“足迹专家”。

  据介绍,当下,因信息化和移动支付等的普及,“扒手”的生存空间被大范围挤压。那些与“扒手”针锋相对的“反扒警察”数量也大幅减少——有的地方将其整合在刑侦队伍里,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这支队伍。

  “历史不能被忘却。记录与挽救一段历史,同样是一种使命与担当。”作为一名“老公安”,葛辉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信念,决定创作《警察与小偷》这部作品,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传统“反扒民警”的历史。


  为“普通人民警察”立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逐渐兴起并盛行,也几乎是在同时,葛辉走上了法治文艺作品创作的道路。

  他在1987年成为一名检察官,在1993年穿上警服,15次荣获三等功,1次荣获二等功。其间陆续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

  多年的从警生涯和写作经历,让他越来越有一种“记录警察历史”的使命感和紧迫感。2009年前后,葛辉系统梳理了以前发表的短篇作品,并将其串联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断罪》。

  痴情于写警察,缘于葛辉对警察这个职业的认同,而当警察时的工作和生活、与同事们侦破的一起又一起案件,总会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所以我总有把他们记下来、写下来的冲动,这些冲动便陆续地出现在我的作品里。”葛辉说。

  《断罪》里的刑警群像,李威、雷蕾、卢晓鸥,他们机智果敢,风趣幽默,凭借勇敢、智慧和坚毅践行着普通人民警察对事业的执着,履行对人民的承诺;《是非功过》里的“我”,一个心地善良却又嫉恶如仇的公安局长,面对人民铁血柔情,面对敌人敢于亮剑,面对压力敢于担当;《黑帮白道》里的贺飞、冯军、凌云,与黑恶势力进行殊死搏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捍卫了人民警察的尊严与荣耀……这些既是文学创作,也是对人民警察精神的诠释和真实写照。

  葛辉写的虽然是小说,但是很多人物和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的人物或者案例。

  《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就取材于6年前葛辉经历过的一个真实案件。

  “彼时,我们分局刑警大队打掉了一个‘扒窃’犯罪团伙,团伙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朱某某(绰号‘朱四儿’‘神偷儿’)就是当小偷起家的‘扒手’。”葛辉介绍说,“‘朱四儿’靠‘扒窃’发家,不仅娶妻生子,还买了几处房产,供儿子完成了大学学业,还成立了‘小偷公司’,把公司里面的两个‘女扒手’培养成扒窃‘精英’,成为自己的情人,旗下的‘扒手’遍布全国各地作案,打掉这个扒窃犯罪团伙时,公安机关抓捕了近百人,收缴赃款赃物折合人民币达百万元。”

  有一手“码踪”绝技的郑东风,同样有原型。

  20世纪70年代的全国知名刑侦专家“神踪”马玉林,是内蒙古赤峰市公安局的侦查员,在50多岁的年纪被破格录取为警察,尤为擅长“码踪”,能够通过足迹推算出对方的年龄、身高体重、走路特点,甚至是身体的曲线特点。

  于是,书中就诞生了“神踪沈玉林”把“码踪”神技传给郑东风,郑东风靠“码踪”神技成为一代“足迹专家”“反扒神探”的故事情节。

  “那些老一代‘反扒警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那种胆识,那些智谋,便一个个呼之欲出,让我在2020年春节前后,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五十万字(后删减至30多万字)的作品,于是就有了这部《警察与小偷》。”葛辉说。

  2021年,这部作品获得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法治文学网络作品征文”活动二等奖。


  做坚守真实的“公职人员作家”

  在警察岗位上,葛辉曾担任过齐齐哈尔市多个区公安分局的副局长、局长,对基层警务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让他积累了一套“自下而上”的“带队”经验,在其所负责的岗位上,相关的考核成绩在全市乃至黑龙江全省都能名列前茅。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葛辉在创作过程中,更重视的是真实。他认为,真实反映基层警察生活,讲好警察故事,应当是一个公职人员作家必须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这种真实的力量也打动了不少在一线工作过的公安干警。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回到了30年前自己从事‘反扒’工作的岁月!”在齐齐哈尔市法学会举办的《警察与小偷》作品研讨会上,齐齐哈尔市委政法委三级调研员应昊阳表示。

  “作为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的理事,我有义务为‘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踔厉笃行、勇毅奉献,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葛辉表示。

  虽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是葛辉创作热情不减,其下一个系列作品“公安局长三部曲”也在创作中,他计划将自己多年工作中遇到的优秀公安人物、典型工作方法及经验,以及自己在任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局长、市公安局领导等不同岗位上如何“带队伍”的心得体会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文字作品。

  “基层警察面临的不仅有各类案件和工作任务,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作为主要负责人,如何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诸多困境,如何做好心理疏导相关工作,需要极高的领导智慧,也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的话题。”葛辉说。

  “我希望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为广大公安同仁提供一些经验和管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成为‘寓教于乐’的公安读物。”葛辉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