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构建社区画像开展精准化管理的价值及路径

  近年来,随着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可以将各种数据终端全部纳入网络,实现“万物可联”,促进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注意的是,受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居民接受程度、个人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社区治理在数字时代也面临一些挑战。新时期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科学化,有效保障社区居民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可以合理适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构建社区画像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精细化。


  构建社区画像精准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当前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已经从基本的生理需求转向公平正义等多元化社会价值需求。针对群众需求的广泛性、多元性及差异性变化,应全面细化社会治理目标,科学规划社会治理过程,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应以社区治理的精准化为基点,利用大数据技术等从不同维度分析社区居民的群体特征,构建社区画像模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挖掘社区居民在不同境况中的表现规律,让社区管理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社区的信息需求和各方面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社区精准化管理,实现对社区居民的精准服务。

  如何构建社区画像模型?一方面,社区画像以用户画像为基础,利用大数据对不同社区居民各方面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不同组别的数据集合,进而根据得出的数据集合对社区进行精准化管理。另一方面,作为一组信息集合,社区画像蕴含对应社区的社会基础属性,从其中关键节点可以分析出社区人群所具有的部分共性特征。例如现有的数字技术通过对个人身份证信息的管理录入、人像识别、基于基站和主动扫描的手机行程码管理系统等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对个体的精准画像,社区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并选择共同关注的时间和事件节点进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妥善处理突发问题。


  构建社区画像管理模式的具体路径

  社区画像的形成,需要采集用户个体及其在社区中的数据,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用户群体标签,为城市管理者精准服务管理社区提供具体依据。

  大力推动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数据共享。社区画像数据的第一来源是职能部门。“一网通办”“大数据中心”等数字信息系统建设中不断积累储备了大量人口基础信息、法人单位信息、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分析共享,就应该在保护隐私和设置安全保障基础上,不断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大数据采集地政府社会联动,持续引导掌握数据的企事业单位等积极采集并主动依法规范公开数据。在数据信息规范公开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各部门掌握的基础数据,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构建“大数据+社区”平台,不断满足信息化时代社区居民的多元生活需求,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路径。

  强化社区画像服务管理模式法律规制。在构建社区画像管理模式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的全面性保护。有观点认为,具有独特识别性的个人信息去识别化后,可以对其依法收集和利用,但实践中因为掌握标准和使用手段的不统一经常使得去识别化失败,甚至有人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花费更大的物力、财力、人力进行反向识别。因此,应对破坏计算机系统、非法披露使用个人信息而侵害法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为保护个人隐私,在构建社会画像模型中收集的去识别化的用户信息应严加保护,注重群体特性分析,不应运用再识别技术反向刻画分析具体用户画像。

  细致把握社区画像管理模式的应用。社区画像管理模式,主要围绕服务管理社区居民,从共性与特性角度分析决策,做到供需匹配,通过分析居民的社会关系属性,为社区的服务管理人员提供便利。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将社区内事件进行分析、研判,从而为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社区居民方面,要看到不同层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不同需求,利用大数据探索各年龄段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打造民主化的社区治理法治模型,从指令性服务转变成社会化服务,从粗放式管理转变成精细化服务,并从本质上解决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社区管理者方面,社区画像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对社区静态和实时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围绕社区的人、事、物关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果断应对,实现管理前置,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明晰社区画像模型的具体构建。首先,确立社区画像模型的总体框架。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数据库基础上构建社区画像数据库模块,汇集并归类存储去识别化的各种基础信息、社交行为数据,进而通过分析,得出社区群体共性,构建社区治理画像库。其次,通过在大型社区先行试点,尝试构建画像管理服务模块。之所以在大型居住社区展开社会画像服务管理试点工作,是因为一是该类社区数据量丰富,描绘出的社区画像更为精准;二是该类社区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更容易出现管理不足的情形。因此,在构建社区画像的同时,可以对大型居住社区单独划分信息管理模块,以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服务效率,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比如上海宝山区顾村馨佳园大型居住社区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智联城”,运用数字化手段将街面管控和小区治安防范纳入统一管理,形成“大联动、大联勤、大联防、大联合”工作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动态地了解居民群体需求,及时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

  综上,社区画像管理不是一种静态的制度设计,而是一种动态的依法治理过程,其通过对社区数据的不断收集和更新,不断优化社区画像管理模式,利用明晰的社区画像划定多元主体的职能边界,把精细化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精准反映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得社区服务管理更加全面精准。

  (作者单位分别为:德州学院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