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法学会“基层行”活动为“强省会”建设筑牢法治保障
建强队伍 建立品牌 建设样板
一张小方桌,三五个小板凳,几摞法律书,七八位热烈交谈的法律专家、青年普法志愿者和普通群众相对而坐……这样的场景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已司空见惯。
“农村孤寡老人去世,侄子有没有继承权?”“亲戚朋友借钱,借条怎样写才能避免纠纷?”“小区周围噪音严重扰民如何维权?”一系列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在法律专家的耐心解答下迎刃而解。
这是济南市章丘区自2020年以来持续开展的普法“方桌会”活动。这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法宣传模式,极大地拉近了群众与法律专家的距离,是济南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以下简称“基层行”)活动中的一抹亮色。
事实上,济南市的“基层行”活动内容还远不止于此。通过对“方桌会”“其欣说法”法律宣传服务平台、“有话好好说”电视调解栏目等法律服务社区品牌的打造,对红色庭院、多元调解“三十六式”等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对“万警进万企”行动的大力推动,济南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等部门不仅实现了“基层行”活动向纵深发展,同时也为济南市“强省会”建设筑牢了法治保障。近三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济南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等部门先后组织动员青年普法志愿者4.97万人次,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治宣讲等8.58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4.25万册,受众达450万人次,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法治服务,让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统筹青年力量 建设普法宣传“强队伍”
要实现“基层行”普法宣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真正解决群众遇到的各项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普法宣讲队伍是重要前提。
“对此,我们在‘基层行’活动中突出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主体地位,选优建强青年政法干警、青年律师和青年法学学者三支力量,让他们在‘基层行’中真正发挥主力军、先锋队作用,目前来看,成效非常显著。”济南市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济南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等部门在每年印发的“基层行”活动实施方案中都会着重强调,要广泛动员广大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高校青年教师、法学专业学生参与到法治宣传工作中,引导志愿者不断提升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为民情怀,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生力军作用。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其欣就是青年志愿者中最为活跃的“有生力量”之一。
在成功调解多起案例后,王其欣深受启发,于2011年创办《其欣说法》公益自媒体栏目,不仅积极到各村(社区)开展法律赶大集、送法到田间地头、“法律+健康”双义诊普法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还开通微信公众号,线上随时解答法律咨询,每周发布典型案例,用身边案例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在调解工作中,王其欣提出“678”普法调解服务工作方法,即利用周六、周日和工作8小时以外的时间给村民普法,专门解读群众关心的案例,既讲法律,又讲政策。从普法“小夜校”、法律赶大集到田间地头法治课,这些形式让群众喜闻乐见,收效显著。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较多、家庭矛盾突出的问题,王其欣还联合莱芜梆子剧团编排“法治小戏”,展演赡养、继承等法治故事,特别是2021年推出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普法节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如今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提醒村民规避风险,收效良好。近年来,《其欣说法》开展义务普法讲座800余场,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
“泉城义警”是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众等力量,构建“警察+义警”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模式,同时,这也是“基层行”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介绍,“泉城义警”聚焦“平安济南”和文明城市建设,成立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在治理噪声扰民、宣传“一盔一带”、文明养犬、物业纠纷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解决了夜间停车混乱、电瓶车上楼、飞线充电等问题。
此外,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泉城义警”充分发挥作用,发动2万余名义警队员争当“国家反诈中心”App注册的“小喇叭”,通过开展“反诈”系列宣传活动,一年来成功预警劝阻、宣传防范达520万人次。
体现法律温度 贡献良法善治“最优服务”
播出近5000期,累计为市民群众调解矛盾纠纷超过1万件……《有话好好说》是山东首档日播调解类电视栏目,每天20:50在济南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通过真人真事、以案说法,潜移默化地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开播十多年来,这档节目俨然成为济南市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的重要载体。
2012年8月,“有话好好说”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栏目的调解工作也因此具有了法律效力,成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2017年,《有话好好说》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一心为民要到位、专业水平要到位、细心耐心要到位、心理培训要到位、语言表达要到位、耐心倾听要到位、后期跟进要到位、媒体宣传要到位、依法引导要到位。”在山东省人民调解协会会长、《有话好好说》人民调解委员会首席调解员李荣凯看来,该栏目能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在实践中提炼形成的“九位一体”调解法。
为更好服务广大群众,实现“基层行”活动不断深入,在做好电视栏目的同时,李荣凯还多次在人民调解骨干培训班上“传经送宝”,发挥媒体调解领军人物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动调解队伍骨干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济南市各政法部门在“基层行”活动中,不断结合自身职能,努力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例如,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在2015年成立“小荷工作室”,大力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犯罪预防、心理矫治、教育挽救工作。
据介绍,工作室构建了检校合作长效机制,组建“心语小荷”讲师团,检察长带头担任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工作;设立“小荷社区法制课堂”,先后建立四个小荷社区普法课堂,讲解法律条文、经典案例等内容;依托“互联网+”,工作室还开设“小荷空中普法课堂”,以短视频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法律知识。
在此基础上,该工作室还联合当地多家媒体多次举办“小小检察官”梦想体验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模拟法庭、模拟检察宣告、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把普法宣传和职业体验相融合,寓教于乐。
服务法治济南新实践 助力打造“枫桥经验”的“济南样板”
围绕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处置重大案事件等,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同样是济南市“基层行”活动的特点和工作重心之一。
据介绍,“基层行”活动中,济南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等部门全面调动专家、律师、调解等力量,形成多个基层治理典型经验,助推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济南样板”。
济南市市中区乐山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庭院党建+网格化治理”的路子,成功实现人居环境的提质升级。
据介绍,该社区将辖区51栋居民楼3040户居民划分为6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建立党支部,并将城管、司法局、公安等部门力量下沉到网格。
此外,社区还切实加强“红色庭院”建设,将6个网格细分为35个庭院,在每个庭院设立党小组,把302名自管党员和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网格和庭院,把党的组织覆盖到庭院,把党的服务和温暖送到居民身边。
过去的老旧小区摇身一变成为干净整洁、充满党建元素的“红色庭院”;过去矛盾重重的城乡接合部,也通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探索出多元调解“三十六式”,打造出一个法治、智慧、平安的“明星街道”……
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人员流动性大,矛盾纠纷多。该街道在人民调解制度探索中不断深化和延伸,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所谓多元调解“三十六式”模式,即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化、调解队伍专业化、调解程序规范化、调解机制多元化、调解手段信息化、调解效果最优化”为人民调解治理体系的主干,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化”又分别裂变为更具有治理指向的6条措施和机制,形成更具有末端优化意义的微治理,推动社区内部的良性微循环,最终达到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同时,针对社区对于法律、心理等层面的干预需求越来越大,十六里河街道建立专职律师、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团队三支队伍,配合诉调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现“专兼结合,优势互补”。近年来,该街道每年投入18万元向专业机构购买心理疏导服务,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机制完善和平台运作,十六里河街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不仅维护了群众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促进了社区和谐,同时也节约了司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