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逐流量频频僭越红线 应为网红打卡探店建立法律防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化逐渐兴起,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红经济随之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这一新兴行业。利用网红打卡、网红探店等营销手段来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是,在缺乏科学管理和有效引导的条件下,网红打卡、网红探店表现的内容却良莠不齐。
多位接受本社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宣传和营销模式都发生改变,网红打卡和网红探店特别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有积极的一面,但因为入行门槛低、规范缺失等原因,一些网红打卡和网红探店长期游走在法律边缘。对这种现象,需要为其厘清法律边界,加以规范和引导。
网红打卡变成骚扰行为
李大爷一直居住在北京市什刹海地区的一个胡同里,近段时间,网红打卡让他不堪其扰。
“也真是奇怪,不就是一棵老椿树从房顶中蹿出来,房顶上的瓦松又多一点,怎么我家突然就成了网红打卡地?”李大爷坐在家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和记者说着这段时间的困扰,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居住了一辈子的再普通不过的房屋,为何会吸引一众网红纷纷来拍照打卡留念。
记者看到,李大爷所居住的四合院门口,朱红的大门上镶了两排铜钉子,堂屋正中央放着一张颇有年代感的八仙桌,一棵老椿树从屋顶中伸出枝干,枝丫苍劲有力地指向天空,还有斑鸠在上面搭窝。李大爷家门口这条胡同曲径通幽,干净整洁,几百米外就是都市繁华热闹的街区,而这里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却悠然恬静,让人恍惚间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难怪有网红将李大爷家的一组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后,引来网红拍照打卡。
“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人探头探脑地进来,咔咔咔地拍起来,有的还缠着想让你给他讲讲历史。更可气的是,旅行团也带人来打卡,把这里当成了不要门票的景点。”李大爷一脸无奈地表示。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平台上“晒”照片,他们不满足于去传统景点旅游,更喜欢去一些新奇独特的地方走走,从而涌现出众多网红打卡式“景点”。而一些所谓的网红打卡“景点”,不仅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堪其扰的烦恼,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8月13日,四川彭州龙漕沟突发山洪,将河道内未撤离的游客卷走,造成7人死亡。
龙漕沟并非正规景区,且多发洪水,当地村民一般不会去玩耍。但是,这个“野生”河道因网红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发布“游记攻略”,成了网红打卡地,最终,流量让人们选择了龙漕沟,越过铁丝网的游客攀升了不止10倍。虽然对这一网红打卡地,当地政府组织巡逻队、加长围网、增设警示牌,却仍未能劝返不断涌入的游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对互联网平台而言,追踪到所有存在风险的“网红景点”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平台对“网红景点”有义务进行主动的风险提示。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权表示,网红打卡地点越来越多,是我们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表现,怀着浪漫的情怀完成一次美好的旅行本无可厚非,但一些网红为了求赞求关注,无底线扰民的行为不可取,将禁止游玩的地区标为网红打卡地,属于诱导或教唆他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大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网红探店游走在灰色地带
网红探店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产物。
陈鹏(化名)是一位餐饮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所开的农家乐,几乎每个月都有网红来探店。
“已经遇到过几次‘吃霸王餐’的网红,点了一大桌子菜,吃完后嘴一抹,告诉收银员他们是某某美食主播,刚才是在店内试吃,不但要求免单,还要求与他们合作,收费常常是万元起步,说他们可以向粉丝推荐店内的美食,还能给我们带来流量。”陈鹏说。
对这种“吃霸王餐”的所谓网红探店,陈鹏一开始是直接拒绝,但很快他就尝到“苦果”。一次,一个网红“吃霸王餐”被拒绝后,马上对餐馆开始各种“挑刺儿”,连续发布如环境不好、服务质量差、卫生条件堪忧、难吃等差评。餐馆长期积攒的口碑,差点毁在几个视频上,无奈之下,陈鹏不得不花大价钱请来几名网红探店试吃,为餐馆正名。
陈鹏说,他还遇到过更为过分的网红探店,他们专门探访餐馆的洗手间,然后,利用餐馆对洗手间卫生细节的疏忽,拍摄视频上传,暗示这家餐馆的卫生条件有多恶劣,进而影响消费者来就餐的食欲。“这些网红以此为要挟,给了钱,就把你的餐馆夸得天花乱坠;不合作,就处处挑毛病,给差评,逼着你去找他合作。”
一位从事网红探店两年多的博主告诉记者,一些网红探店数据是“注水”刷出来的,视频是专业演员表演出来的,签订合同时还会规避风险,不约定实际效果,给钱就好评引流,不给钱就差评,根本就没有任何市场规则,所以现在他不愿意再主动去探店了。
这位博主表示,探店的本质就是发现身边高品质的吃住游购娱服务,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参考,这可以实现网红、商家、消费者的“三赢”,然而受利益裹挟,某些网红探店已经变了味,让消费者不信任,商家也抵触,造成这种带动消费的推广方式,变得乌烟瘴气,实在令人可惜。
刘权表示,在网络社交日益广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网红探店对于拉动消费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不过,网红探店作为一种新广告形态,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探店广告”监测制度,完善相关措施,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违法广告行为。同时,还应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引入社会力量的监督,共同规范“探店”行为。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鄢斌认为,近几年,网红成了热门职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成为网红。网红通过打卡、探店等行为,对景点、商家、产品等进行了解,然后通过视频、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描述所见所感,并通过社交平台来发布,这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便捷性,也推动了市场经济创新发展。
刘权表示,网红打卡或探店可以理解,但一些网红游走在法律边缘寻求不正当利益,亟须厘清法律边界,用法律予以规范。
鄢斌认为,正常的网红打卡拍摄不应对其过多限制,但是,如果严重扰民则会触犯相关法律规定。自然人住址属于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随意提供、使用、公开,大量网红赶往私人住宅进行直播、拍照、录短视频,如涉及隐私权和肖像权侵权,可以报警处理;而针对如四川彭州龙漕沟这样的“野生”景点,社交平台在通过算法自动引流时,也有义务进行主动的风险提示,如果推荐违规内容,也应承担一定的传播违法信息的责任;针对网红探店中一些探店博主存在夸大其词、虚假宣传、流量造假等违规问题,网络平台要加强管理,对虚假宣传、流量造假、内容抄袭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一部分网红探店不请自来,要求商家免单,以差评为由要求商家签订“合作协议”,则涉嫌敲诈勒索。同时,对于网红探店,商家应理性对待,不要盲目跟风、过于依赖广告效应,更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把质量做好,把服务做优,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记者注意到,为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一系列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出台。鄢斌表示,想做网红本身没错,前提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网红打卡还是网红探店,在追逐流量的同时,更要遵守法律、守住法律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