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淮南综合发力解民生难题
夯实平安“防火墙” 搭建群众“连心桥”
一袭桂香、一枝垂柳、一条长廊,让网格议事落地生根;一位“网格员”、一声“老娘舅”,使矛盾纠纷有效化解……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钉钉子”精神建设网格化管理服务,加强社会治理;以“解扣子”方法创新“老娘舅”基层自治,化解矛盾纠纷,结合发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加强网格“e治理”
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我们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是边建边用,在使用中逐步完善。”淮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家铭介绍,2021年7月,该市先后赴黄山、铜陵两地学习考察;8月,淮南全市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度体系雏形初步建成;10月开展网格化平台建设试点,以信息化技术搭建网格化管理平台,探索“网络化+网格化”的治理模式;今年6月,“e治理”网格化平台基本建设完成。
淮南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吴文波告诉记者,淮南市定下“半年打基础,一年见成效,两年创品牌”的目标。
平台自建立以来,共采集实有人口数据328.6万,建筑物数据65.9万,房屋数据132.1万。上报事件48989条,办结事件42130件,办结率达85.9%,其中上报平安建设类事件10592条,疫情防控类事件12125条,市容(村容)管理类事件9273条。
李家铭告诉记者,虽然淮南市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整体起步晚,但由于前期的充分考虑和科学安排,该项工作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和社会治理中都取得明显成效。
网格化管理服务运行良好,离不开每一位恪尽职守的网格员。采集基础信息、协管特殊人群、排查矛盾纠纷、巡查安全隐患、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在淮南,网格员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村居的每一个角落。
刘海云是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泽润园社区一名网格员。回顾近5个月的工作经历,他深刻体会到,网格虽小,但服务连着千家万户;岗位平凡,却事事关系到社区平安、居民幸福。“从一开始居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到现在的‘有事情就找网格员’,是包括我在内的广大网格员用真心服务、辛勤汗水换来的。”
目前,淮南市共建立网格5296个,其中城市网格1486个,农村网格3810个。像刘海云一样怀揣为民之心,扎实驻守基层的网格员共有5181名,其中城市网格员1364名、农村网格员3817名。
人民调解队伍“老娘舅”
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活跃着一支“老娘舅”人民调解队伍,他们退休不退志,走村入户、穿梭田间地头,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老娘舅”。这些“老娘舅”先后荣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省“司法行政十大榜样人物”“我最喜爱的江淮志愿服务”等一系列荣誉。
据淮南市八公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辛介绍,八公山区山王镇地域广、人口多,城乡交错、多民族聚居,相邻权益、宅基权属、土地承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也比较多。2010年,山王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习俗,借鉴外省经验,在政治素质高、有群众威望、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本地的老党员、老同志中,遴选、聘请熟悉乡土民情、擅长法律政策、具有丰富矛盾调解经验的志愿者组建“老娘舅”调解小组。
近年来,“老娘舅”调解小组共化解各类纠纷360余件,其中重大信访隐患45件,经司法确认的案件共78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该举措也得到八公山区司法局的支持,并将这一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如今,“老娘舅”调解品牌在淮河南岸遍地开花。
“感谢‘老娘舅’们几个月来的辛苦奔波,为我们家解决了几十年的家庭矛盾。”2020年1月21日,八公山区八公山镇朱岗村村民朱庆甲姐妹三人手捧锦旗、怀揣感谢信,来到镇“老娘舅”调解中心,表达由衷的谢意。
事情要从1996年说起,当年一家人因家庭矛盾,产生土地纠纷,后诉至法院,多次开庭调解未果。2000年,因父亲年事已高,无法耕种,兄弟姐妹几人又打算重新分配土地,但仍因互不妥协未能划清地界。时过境迁,如今多位当事人已去世,土地继承和划分纠纷却久拖未决,成为朱庆甲家的一块心病。
为此,“老娘舅”们多次到村里走访调查,调阅承包底册,实地查看地况,和村干部共同找问题,想办法。当事人被“老娘舅”们的热心和真诚打动,一致同意重新丈量划界。为防变故,“老娘舅”们和村干部共同参与,逐户逐块丈量划界,并让当事人签字确认。2020年12月底,历时近半年,划界圆满完成,兄弟姐妹六人近30年的积怨隔阂得以化解,重续亲情。
通过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搭建共建共治共享桥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更好地激发基层治理效能,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淮南、法治淮南提供了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