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通报涉“老字号”案件审理情况

从源头上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知识产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日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涉“老字号”案件审理情况,通过对建院以来涉“老字号”知识产权纠纷进行类型化梳理,归纳“老字号”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就加强保护提出建议。

  自建院起截至2022年5月31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共审结涉“老字号”案件490件,其中行政案件393件,民事案件97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梳理总结发现,涉“老字号”案件涉及权利内容丰富,辐射商标、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多项领域,涉及的行业以及地域范围遍及全国,以食品、餐饮、文化艺术和医药行业居多。同时,此类案件类型集中于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其中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占比达到80.2%。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涉“老字号”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通过提炼、总结并完善涉“老字号”案件裁判规则,全面保护“老字号”及其传承者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依法加大对攀附摹仿使用“老字号”、恶意抢注行为的打击力度,合理合法地确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式和体现“老字号”品牌价值的赔偿数额,提高侵犯“老字号”权益的违法成本。

  数据显示,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的393件涉“老字号”行政案件中,“老字号”权利人胜诉率高达64.1%,民事案件中最高判赔金额达3000万元。

  “老字号”品牌法律风险的产生既因“老字号”的历史变革转制、自身权属存证不完整或不清晰、权利布局不科学、监控机制不健全、维权措施不完善,也与其他经营主体“傍名牌”“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议,“老字号”企业应通过及时注册商标、域名,申请专利、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等方式,对其独有商业标识、产品配方、工艺、服务等进行知识产权体系布局,尽早建立保护预防机制,变知识产权保护被动为主动。同时,要加大产权保护力度,合力遏制侵权行为。“老字号”企业可依托互联网,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市场大数据等识别手段,全面开展境内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维权工作。司法机关将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执法的协调与衔接,加大诉源治理力度,汇聚合力从源头上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知识产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从根本上肃清各类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发挥好防线保护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