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泸州市法学会积极服务地方法治实践
构建工作新格局 助推高质量发展
送法进企业,面对面为企业“把脉问诊”;深入基层,就如何更好发挥政法力量促进社会稳定、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等,进行实地调研……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法学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泸州、法治泸州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非常满意!”2021年11月,泸州市纳溪区有关负责人电话回访纳溪区永宁街道胜利街社区52户居民反映的“胜利街社区9号楼间歇性供水”问题时,居民为泸州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的工作点赞。
2021年8月6日,胜利街社区52户群众前往纳溪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反映,该社区9号楼间歇性供水,造成生活不便,希望尽快解决停水问题,恢复24小时供水。经调查,该停水纠纷较复杂,遂启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
为尽快解决胜利街社区9号楼52户群众生活用水问题,泸州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联合成立了由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牵头,纳溪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区综合执法局参与的专项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此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经过深入调查,专项工作小组了解到,因从A公司改由B公司供水,但B公司仅负责提供水源,对原老旧供水管网未予接收管理。2021年8月5日,A公司巡查时发现大量自来水跑漏,为减少水损,对漏水点胜利街社区9号楼及周边共52户居民作停水处理,实施早中晚供水,引发居民生活用水困难。
了解事情原委后,专项工作小组多次组织街道、社区和相关企业座谈协商,最终一致同意由纳溪供水公司按总表用户模式将胜利街9号楼的供水管接入供水主管网,费用由纳溪供水公司和B公司承担,并将居民户户表纳入主城区改造实施范围,居民不出一分钱,彻底解决用水公摊费问题以及生活用水问题。
这是泸州市法学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试点工作,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积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具体案例之一。
据介绍,为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试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泸州市法学会制定《泸州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泸州市法学会会员专家法律咨询服务团管理办法》,建立有60余人的法律咨询专家库和20人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法学会工作品牌;组织专家团队走进企业,围绕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涉法问题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等。
此外,泸州市法学会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组织法学专家参与地方立法工作,2020年7月3日,组织专家学者就《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召开立法咨询专家座谈会,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50余条;2022年7月5日,受市人大法制委委托组织召开《泸州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立法座谈会,对草案逐章逐条进行研究,进一步健全完善草案、提高立法质量。
创新法律服务方式 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2021年9月24日下午,一场以“泸州市法学会、泸州市国资委法律专家进企业”为主题的活动,在泸州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来自市法学会、国资委的法律专家就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难题,一一进行答疑解惑。
这也是泸州市法学会创新法律服务方式、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落实的具体内容之一。近年来,泸州市法学会积极探索精准对接群众服务需求,靠前做好法律服务保障工作,把深入开展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推进企业依法经营、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取得诸多成果。
在探索法律服务基层群众方面,泸州市法学会在全力推进已取得实效的“微信群+法学会”网上网下互补、线上线下互动开展法律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服务:在市、县(区)信访局设立法律服务处,积极开展坐诊法律服务,与信访部门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针对疫情防控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专题解答;与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信访局等单位协同共建联动机制,开展联动助力乡村法治振兴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泸州市法学会围绕“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市”主题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酒城讲坛·法治大讲堂”“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为载体,组织市县两级法学会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阶段,采取会长授课和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在各级政法机关开展针对性法治主题宣讲1400余场,开展民法典宣传3000余次,开展“双百”活动300余场(次),受众达10万余人(次);开展基层行活动5000余场(次),受众达50万人(次)。其中,法律服务诊所接待来访群众1万余人(次),处理咨询事项5000余件。
泸州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泸州市法学会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地方立法实践,主动融入、服务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建立法律咨询专家库、打造法治宣传联盟、深化法律服务等方式,开创了法学会工作新局面。下一步,将培养优秀法学法律人才作为提升全市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积极发展会员,建设专家团队,积极发挥直属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和学术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不断提升法学会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