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努力推动平安建设更有成效
聚焦民生实事 创新基层治理
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基层治理发展态势,聚焦社会民生办实事,创新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四防四卫” 为商圈强治安
“八佰伴商场刚发生盗窃案件,请快速出警!”今年2月9日上午,铜陵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后,迅速下达指令。正在该商场快速反应防控圈巡逻的经开分局新城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通过调取监控、查找轨迹,锁定犯罪嫌疑人。
在了解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和逃跑路线后,派出所民警与商场保安兵分多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围追堵截,在犯罪嫌疑人即将离开商场前将其制伏,现场查获被盗手机2部。
从案件发生到犯罪嫌疑人被捕,铜陵市公安局仅用了20分钟。警情的迅速获取,警务处理的及时高效,归功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铜陵市公安局以主动防范、应急联动、高效应对为抓手,发动、组织群众,发掘、依托社会力量,投入和优化警力资源,构建组织群众自防自卫、加强保安联防守卫、完善公安巡防护卫、强化智能技防保卫四位一体的安全稳定风险防控体系,并在全市建立54个警务站,科学划定27个快速反应防控圈,在重点场所部署前端设备2500余路,整合视频资源1.5万余路,健全完善市、县(区)和派出所三级视频巡控机制,确保核心商圈安全。
“八佰伴商业广场负一层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商铺,每家商铺都有一名店员戴着‘义警’的袖标。”铜陵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新城派出所教导员邵卿告诉记者,这些“义警”都是经过培训、具备一定技能的店员,是日常维护店铺安全、紧急时协助民警开展工作的重要力量。
去年9月起,新城派出所联合街道、社区组织商户开展联户联防工作,为商户配备防护装备,将相邻的5户编成联防组,建立轮值制度,设置固定值班岗。在日常工作中,派出所警务教官会不定期组织商户、义警、保安等开展突发案事件先期处置培训演练,通过演练教学,使所有参训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
这一创新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商户、群众和保安等社会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激活了社会资源蕴藏的无限潜能,汇聚成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前行的强大合力。
“警网融合” 为社区办实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多,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越发繁重。“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社区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社区网格员有所重叠,那这两者能否相互结合开展工作呢?”铜官山派出所社区民警胡飞介绍,为了切实解决辖区存在的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等问题,铜官山派出所和阳光社区摸索出一套警网融合工作法。
据了解,该工作法主要由铜官山派出所相关负责人任阳光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社区党委委员、副主任任片区片长,派出所负责人及民警主动、全面融入阳光社区工作;阳光社区则充分利用派出所资源优势,整合辖区资源和派出所资源,切实开展“六五”工作法,即落实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完善工作台账六项工作任务,遵循会商、协作、信息互通、信息联合采集和奖惩五项工作机制。
“六五”工作法要求社区民警对每个网格每月走访户数不少于40户,每年对网格内所有住户走访一次。社区民警和网格员每月开一次碰头会,每周确定一天或两个半天的时间开展联合入户走访。
“开展群众工作,只有和老百姓走的足够近,老百姓才会和你唠贴心话。”在一次入户走访中,胡飞和网格员一起看望社区里的一位老人,询问老人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闲谈时,胡飞发现老人家中有许多类似葛粉的保健品,胡飞察觉到情况反常,开始和老人聊起这一话题。
老人说保健品是从社区附近比较偏僻的地方买的,介绍一个人过去会送15个鸡蛋,再介绍一个人会送一瓶油。这是很明显的诈骗套路,胡飞迅速通知社区民警,对该片区全面摸排检查,成功打掉一个外来诈骗组织。
警网融合的联动高效并非孤例。今年6月,阳光社区的一位居民在家中接到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后,该居民通过微信及时联系社区民警杨少游,杨警官立即告知该居民这是电诈骗局,保住了其准备向所谓“安全账户”汇出的15万元。
自警网融合以来,阳光社区所辖的人东、阳光、商南3个警务室与阳光社区的27个网格紧贴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小事”,民警和网格员共计发放各类反电诈宣传材料3000余份,宣传教育近万人。
“警格+网格”改变了原本社区民警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消除了网格员开展日常工作“腰杆不硬”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与社区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优势,强化联勤联动,切实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进一步推动“平安铜陵”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