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普洱市江城县法学会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夜校”进村寨 乡村振兴添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法治是重要保障。
“乡亲们,组织偷渡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千万搞不得……”近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法学会联合该县康平镇界碑村驻村工作队开办的“法治夜校”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据了解,界碑村地处中国与老挝边境一线,属昭通市大关县跨地州易地移民安置村,村民于2003年迁入,2006年成立村委会,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哈尼族等各族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建村以来,因部分村民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该村涉及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方面的问题相对突出。
为进一步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当地群众的法治意识,江城县法学会与界碑村驻村工作队在总结前期“界碑夜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和乡村实际,组建法治宣传队伍,积极推出“法治夜校”,利用村民夜晚闲暇时间,用乡亲们熟悉的语言、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宣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推动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为推进界碑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法治力量。
整合多方力量组建师资队伍
普洱市委组织部派驻界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赵屹向介绍说,“法治夜校”开办前,工作队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解决“谁来讲”这个问题。为打造一支具备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的基层法治宣传队伍,我们一方面积极动员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比如民法典、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信访条例等,不断充实法律知识,做到自己先学好再去教群众。另一方面,通过江城县法学会联系属地公安干警、勐康出入境边防执勤队检查站工作人员等专业力量,充实师资队伍,形成以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为主,公安干警为辅的基层法治宣传队伍。
学法与农耕两不误
法治宣传队合理安排时间,丰富宣传方式,让老百姓学法与农耕两不误。
今年5月正值农忙时节,考虑到群众白天忙着采茶,江城县法学会联合界碑村驻村工作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群众晚间闲暇时分集中上课,丰富老百姓的“夜生活”,实现群众白天农忙赚钱,晚上夜校充电。
为了加强普法成效,除了通过理论讲解、以案释法、现场答疑、互动交流等方式,还借助村微信公众号“界碑之声”、村干部工作交流群等方式,把夜校宣讲内容在群内共享,方便群众学习,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把法律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增强了我们的法治意识,也可以学到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不耽误我们白天的农耕。晚上只要有时间,我就过去听一听。”界碑村村民杨先均说,“法治夜校”注重群众需求,基本可以实现村民想听什么就讲什么。
江城县法学会和驻村工作队还聚焦邻里矛盾多、土地纠纷多、信访事件多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治宣讲,实现课堂内容与老百姓的法律需求相适应,比如组织群众集中学习劳动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有关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勐康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队民警结合界碑村实际情况,选取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向群众普及民法典、出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号召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法律真正融入现实生活,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前段时间,界碑村一位村民用微博发表邻里土地纠纷的事情,引起当地镇党委的高度重视,后来我们驻村工作队邀请这位村民参加‘法治夜校’,学习法律知识,了解依法解决纠纷的渠道和方式,收到良好效果。”界碑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淳说。
依托“法治夜校”开展常态化宣传
在界碑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吴君华看来,江城县法学会“法治夜校”的开办,提高了群众的法治素养、法治观念、法治意识,让法律真正融入边境村寨,为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今年4月,我们界碑村成为江城县唯一入选‘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的边境村寨,这是荣誉,也是更大的责任,我们会依托‘法治夜校’这个载体,不断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让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为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打好基础。”吴君华说。
下一步,界碑村驻村工作队将围绕法治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积极培养村级“法律明白人”,实施“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为全力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打牢基础。同时继续协调相关单位,依托“法治夜校”常态化宣传,形成全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