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

要像培育种子一样给它土壤、阳光和水分 


  和很多同行一样,我也有多重身份:既是编辑,又是学者、导师。对我而言,工作中,让人头疼的事情有很多,但最头疼的莫过于眼前的文章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问题意识。无论是自己写论文、审阅别人来稿还是指导学生参加论文答辩,莫不如此。有时看别人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来没有问题意识。有时自己写文章,下笔千言洋洋自得,然后被别人一眼看出来没有问题意识。如果要在所有不完美的论文中找出共同的问题,那很有可能是没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像种子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学术研究是一种问题驱动型探索。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不带着问题出发,所谓的学术研究只能是照猫画虎,形似神不似。

  小时候,我们村有个邻居,大人都说他智力有问题。他看别人写字,自己也捡个铅笔头、废纸板,在上面有板有眼地写出了一行行“字”。我没上学前,觉得这个人挺有学问,怎么大人说他智力有问题?待我认识几个字后,我才意识到他的笔下都是形似方块字的符号,远看像字,近看像画。

  没有问题意识的学术研究,大概和这个故事有些类似。不管形式上如何天花乱坠,究其实质,大概仍是各种符号的堆砌。

  在论文写作课上,我常常用种子和石子做比喻谈问题意识。一项研究、一篇论文,不管学术能力怎么样,只要有问题意识,就相当于拥有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只要给它适当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在恰当的季节种下去,它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如石子,给它再多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它还是一颗顽石。


  问题意识来自实践高于实践

  什么是问题意识?它和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到底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就是顺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的,还就研究问题提出了建议。为何还说这文章没有问题意识?”这恰恰是误解了什么是问题意识。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关,但又不尽如此。它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至少要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比如个人破产,现在许多人在关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三教九流都能说上两句。但是,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制度和债务观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非专业人士能说得上来的寥寥无几。这就是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差别。

  现实问题和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可能是现实问题的升华,也可能纯粹基于理论假设和学说推演。简单说,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可以想着如何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但也不排斥对粮食和蔬菜的关切。但学术研究更关注的是粮食和蔬菜的物理结构,更关注粮食和蔬菜的化学元素,更关注粮食和蔬菜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更关注粮食和蔬菜供给对物价、市场、通货膨胀的影响等,要想熟练地提高问题意识,必须具备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抽离能力,必须具备在现实问题之上的拔高能力。


  要培养学术洞察力想象力

  如何熟练地提高问题意识,找到理论研究的真问题?关键要培养个人的学术洞察力和想象力。学术洞察力和想象力不会凭空而来,而是大量阅读和思考的结果。这种前期积累和思考有几个阶段,且要层层递进。一般情况下,达到第三个阶段,才能提出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个阶段: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这种学科基础知识通常体现为教科书。它会告诉你基本概念、原则和价值。这些知识点通常体现为常识和共识,一般不会有争议。

  第二个阶段:掌握学科学术框架与脉络。这种学术框架与脉络,需要作者在基础知识之上,了解学界在相关知识点上的既有问题、论证过程和结论。衡量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学术感觉,关键前提之一就是看作者能否置身“事”内,对学术“大超市”里上架的“产品”如数家珍。学科学术框架与脉络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内,决定观察的深度;一个是向外,决定思考广度。对学术研究来说,这是真正衡量学术基本功和勤奋程度的地方。

  第三个阶段: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学科学术脉络基础上,保留好奇心,多点质疑和批判,争取发现前人尚未涉猎,或者已经涉猎但深度、广度有限的话题领域。然后,在相关话题领域内,通过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精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经过这种思维训练,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学术迷宫中,找到可能的出口。

  就此而言,问题意识并不复杂。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培养问题意识,而且也必须通过扎实的阅读和思考来锤炼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上,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套用别人的一句话:如果你问题意识不够强烈,那一定是因为你读得不够多、想得不够深、积累太有限。

  能否培养恰当的问题意识,前期输入、个人悟性都很重要,但好的日常习惯可以事半功倍。不管是阅读文献时激发的奇思妙想,还是像牛顿一样睹物思“问”,一定要立即记录下来。这种灵光乍现的感觉不会常有,若不记录下来,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在问题意识上,没有一劳永逸或者“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个让人沮丧但快乐的过程。今天的好问题,在明天或许就一无是处。最终定稿中论证的问题,或许与原始问题南辕北辙,这都十分正常。作为学者,不应惧怕这种不断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行为。或者说,这恰恰就是学术研究的常态。我认为,学术研究就是一场舒适区外的探险和修行。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每一篇论文在积累准备、动笔写作和修订定稿过程中,作者都应该反复问自己:这篇文章在学术层面到底提出什么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在学术研究中“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