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寿宁县法学会积极构建立体化法律服务体系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探索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一支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印有“青年志愿者”字样帽子的队伍,向来往群众发放普法宣传册、讲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法治故事。这支队伍被当地人称为“巾帼普法宣传队”。

  近期,这支“巾帼普法宣传队”又走进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名字命名的梦龙广场为群众释法说理。这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民法典宣传活动,也是宁德市积极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送法到基层”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

  寿宁法治文化底蕴浓厚。冯梦龙在该地为官期间,倡导“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司法理念,推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成为当地珍贵的传统法治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宁德市法学会指导下,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积极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并有效融入到“平安寿宁、法治寿宁”建设中,打造了下党乡法治文化“新窗口”、“旅游法律服务驿站”、“企业法律服务部”、“巾帼普法宣传队”、社区(村)“法律诊所”及“梦龙调处”志愿者之家等多个法律服务平台或品牌,构建了立体化法律服务体系。


  助推打造红色法治文化“新窗口”

  大山深处的寿宁县下党乡曾是闽东特困乡,被称为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因偏远闭塞而被戏称为寿宁的“西伯利亚”。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指导扶贫工作。

  如今的下党乡青山环抱、风景如画,成为商铺云集的“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6日,下党乡作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五个分会场之一,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出镜连线,惊艳世界。

  寿宁县法学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寿宁县法学会结合下党乡红色文化教育等优势,联合相关部门组成青年普法志愿服务队,依托下党乡生态女子巡回法庭办案点、枫桥式派出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实体窗口,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法律服务,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群众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并结合“冯梦龙廉政文化”,打造具有寿宁特色的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

  2021年,寿宁县法学会联合县委组织部和各政法部门,在下党乡启动全县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通过现场宣讲、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重点面向乡镇领导班子、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普法宣传,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送法进单位”“送法进校园”“送法进农村”“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网络”“送法进机关”“送法进社区”“法律七进”活动。今年3月1日,青年普法志愿者走进下党乡希望学校,通过以案说法、讲评结合、有奖问答等方式,围绕以反邪教警示宣传、毒品预防、扫黑除恶、防校园欺凌、防诈骗等,开展“开学安全 法治第一课”活动。

  此外,寿宁县法学会还在下党乡成立“中国法学会会员工作室”“梦龙书院”等青年普法志愿者活动平台,将法治文化融入书香文化,法律服务覆盖到各个领域。

  目前,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充分发挥下党乡的辐射作用,把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大宣传、基层法律服务大走访活动延伸至全县14个乡镇,并结合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法学会会员“走百乡进千村访万户”等活动,切实为全县乡村两级换届选举、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参与“无讼”理念创新 助力纠纷调解

  近年来,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还组织协调政法部门及法学会会员,积极传承弘扬冯梦龙“无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形成了以点带面、多方联动、线上线下互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的工作格局,打造了“访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为主的多元调解体系,真正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解决问题的机构”。

  据了解,在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等部门联合推动下,全县目前建立调解委员会227个,其中乡镇一级调解委员会14个、社区调解委员会9个、村一级调解委员会196个,有专兼职调解员713名,建立了退役军人权益、道路交通、医患纠纷、婚姻家庭、知识产权等8个行业性、专业型调解委员会。同时,推动行政调解量较大的行政机关设立行政调解组织,在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8个重点部门成立了行政调解组织,有效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形成了“源头预防、多元调处、息讼宁人”的良好局面。

  依托本地法治文化资源,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着力培育“梦龙调处”志愿者之家,创新前置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一个窗口”无差别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信访诉求和投诉举报等事项,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咨询,在授权范围内参与简易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等调解,无偿为当事人书写用于解决矛盾纠纷的必要文书;开展信访代理,在当事人委托权限内,向相关部门咨询、协调和解决当事人的诉求,分类导入办事程序、就地接待群众和快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并及时反馈情况,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志愿公益服务。

  此外,寿宁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及会员单位积极推进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创建工作,目前全县共有六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其中“老练调解工作室”“方圆调解工作室”被评为宁德市级金牌调解工作室,练根左个人荣获2018年“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至2021年“老练调解工作室”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5件。

  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调解”工作新模式。“我们配合相关部门构建线上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平台,并整合利用全县各部门的职能、资源,在平台专家库中充实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律师、法官、检察官、警官等专业力量,实现了跨乡镇、跨部门的疑难纠纷在线互动、联动调解,大大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寿宁县法学会负责人介绍。


  建立健全特色法律服务平台

  在宁德市法学会统筹规划下,寿宁县法学会还整合全县法学法律资源,不断完善“中国法学会会员工作室”工作机制建设,创新打造了社区(村)“法律诊所”“企业法律服务部”“游客法律服务驿站”“智能化法律服务工作站”等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法律服务平台。

  社区(村)“法律诊所”,除为邻里解纷止争外,坚持把法律服务送进千家万户。寿宁县法学会负责人说,“群众问题无小事。群众在法治方面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服务什么。我们还特意为弱势群体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确需给予国家司法救助的,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协调解决。”

  同时,寿宁县法学会还先后在该县犀溪镇西浦景区成立“游客法律服务驿站”;在际武工业集中区搭建“企业法律服务部”平台,并制定《游客法律服务驿站实施方案》《企业法律服务部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游客法律服务驿站”和“企业法律服务部”运行机制。

  寿宁县法学会负责人介绍,为优化营商环境,寿宁县法学会还经常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进企业,宣传税收、刑事、民事、商事等法律法规和最新惠企政策,并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服务部”功能,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

  记者还了解到,寿宁县法学会围绕“打造山区发展增长极,建设乡村振兴新样板”目标,以“法治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为抓手,建立了“1+6+N”法治服务矩阵,即依托乡村综治中心,将一村(社区)一警务室、一检察联络点、一诉非联动中心、一法律诊所(法律顾问)、一信访评理室、一法学会会员工作室等6类载体整合于综治中心,集综治协管员、网格员、辅警、巡防队员等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等作用,使其达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力争跑一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