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身抗疫 守护春天
周欣,男,1985年生,中国法学会会员、广东省深圳市法学会秘书处一级主任科员。他投身法治建设领域14年,先后工作于深圳市司法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市委政法委和市法学会,参与起草《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施纲要(2017-2020年)》《深圳市政法事业“十四五”规划》等法治建设重要文件,长期从事依法治市和政法领域改革创新工作,是深圳法治建设战线的一名“老兵”。
2022年3月20日,天空下起了小雨。一大早就接到单位通知,说福田区上沙部分城中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需要立即转移部分居民开展同城异地集中居家健康监测,情况紧急、人员紧缺!为积极响应市法学会向全体会员发出的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我踊跃报名参加了下沉基层支援疫情防控队伍。
支援地点在大鹏新区葵涌街道,距离市中心比较远。我跟家里简要说明了情况,轻轻地亲了亲还在睡梦里的孩子,就提着行李出了门。
一路上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有面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与不安,也有能投身抗疫一线、保护自己城市的澎湃与自豪。我在朋友圈记下了当时的心情:“春分、春雨、春雷。在这天驰援抗疫一线,守护我们自己的城市,希望胜利归来时,春光灿烂、国泰民安。”
支援一线抗疫的两个月里,我遇到了很多难忘的事情,如今想来仍记忆犹新。
3月26日那天,集中居家健康监测的居民中有一名孕妇曾女士,孕38周,随时可能生产。临近中午,曾女士称身体不适,想去大医院检查,情绪激动。监测点配备的医疗人员中没有产科医生,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群众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要想尽办法与时间赛跑!穿上防护服,我们第一时间进入集中健康监测人员居住区,协助驻点医生做好曾女士的情绪安抚与健康监测工作。下午2点30分,我们与距离监测点最近的龙岗中心医院取得联系,积极争取转诊;下午3点,120中心调度距离最近的救护车抵达监测点;下午4点,孕妇一家抵达医院,产科医生迅速开展检查诊疗;晚上8点,医院传来好消息——孕妇身体状况良好。
接到平安电话的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但考虑到孕妇随时可能生产,监测点距离大型综合医院又比较远,这事儿还得继续“管下去”。
我们兵分两路,一边与上级部门沟通汇报,给曾女士协调市区距离大型医院较近的隔离酒店;一边给曾女士家属讲情况、做工作,争取理解和支持。经过努力,市里同意将曾女士一家安排在距离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仅一路之隔的隔离酒店。落实好转运车辆和具体事宜后,才发现已经是后半夜了。外面大雨倾盆,但想着微信里曾女士一家感谢的话语,我的心是快乐的。
让人既感动又振奋的场景还有很多。通过朋友圈,我看到了罗湖区法学会的伙伴们鏖战在“扫楼”一线,宝安区法学会的同事们坚守在防止非法入境人员引发疫情的巡查阵地,福田区法学会的朋友们化身“大白”积极为隔离居民运送物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危险关头迎难而上,看到法学会同事们一起努力着,我的心是暖暖的。
4月8日是第一批中建科工香港河套医院项目建设退场集中休养人员解除隔离的日子,大家都很兴奋。在香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深圳组织了2万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逆行”出征,与时间赛跑,抢建香港“生命之舟”,用辛勤的汗水与无畏的勇气缔造了“河套奇迹”。
一辆辆满载着退场休养人员的大巴车慢慢驶离监测点,车窗外的我们激动地喊着祝福的话语,车窗里的他们热情地挥手回应,不知什么时候,笑着笑着就热泪盈眶了……也许时间会流逝,也许世事会变迁,但是这一幕,应该会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5月20日,天气晴朗,也到了我们离开监测点的日子。这一天,我接到通知——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支援使命,可以回家了。监测点贴心地为我们举办了欢送座谈会,送上了纪念勋章。
连续奋战62天,累计接收7000余名集中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协调满足各类诉求近200件,处置紧急事件3起,起草各类文字材料近9万字,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留下无数难忘回忆……这是我支援一线抗疫以来交出的答卷。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通过这一段难忘的时光,我感受到,支援一线抗疫,与以往通过专项调研、学术要报等方式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不同,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学习更多知识,运用更多技巧,克服更多困难。
以重任为砥石,以挑战为熔炉,在这段特殊岁月,我与伙伴们一同“逆行”,坚毅了心智,丰富了阅历,提高了本领,收获了成长,守护了家园,守住了这个美丽而难忘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