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盐县法学会探索“法源治理365”项目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全天候、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以法促调


  今年端午节期间,浙江省海盐县法学会组织了一支专业力量义工团,到该县于城镇构塍村文化礼堂举办“粽情端午,法治同行”普法宣传活动,这支由专业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义工团与村民一起制香囊、包粽子,宣讲民法典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并现场发放宪法、民法典等法治宣传资料百余份。

  这是海盐县法学会在全县打造法治工作“3个义工团”活动中的一个侧影。近年来,海盐县法学会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围绕“保障有力度、工作有成效、推进有氛围”的目标,创新打造“法源治理365”项目,在法治宣传、以法促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法学会工作路径。


  打造法治工作“3个义工团”

  “‘法源治理365’就是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法治宣传、以法促调等法源治理工作,全力参与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海盐县法学会有关负责人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该法学会出台了“法源治理365”创建实施方案,其中,以“内挖潜力、外强合力”建设法治队伍,形成以法律实务工作者为引领,青年普法志愿者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普法队伍,重点打造了“3个义工团”。

  第一个是专业力量义工团。该团由法律专业人才组成,有100余名法律实务工作者,包括法官、检察官、公安民警、司法行政干部、律师等,组建“以案释法”讲师团、法律顾问团等多支专业力量义工团,深入开展基层普法、联村服务等。

  第二个是青年普法志愿者义工团。该团注重拓面提质,以法学法律专业人才带动青年普法志愿者,共有7支105人。今年年初,该县法学会组织了一支由年轻律师团队组成的青年普法志愿者义工团,为各村(社区)群众送上《日常生活中触犯刑法的常见情形》等法治讲座。讲座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倡议“不造谣、不传谣”;解读了酒后驾车、电信网络诈骗和高空抛物等典型案例涉及的法律法规。活动现场,义工团还发放了民法典、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法治宣传资料。

  第三个是社会力量义工团,成员均由社区社工等社会力量组成。海盐县法学会创新助推“百名社工进县镇矛调中心解民忧、百家社会组织进县镇矛调中心送服务”工作,深化“百名社工”“百家社会组织”在普法宣传、矛盾调处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在活动中,县法学会以典型引路,指导海盐县秦山街道许油车村社工郁勤丰所负责的省级品牌调解工作室完善组团式调解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品牌调解+乡贤”、“品牌调解+社工”、“品牌调解+律师”、“品牌调解+普法”等模式,形成“一头多翼”工作格局,成为海盐县基层社工开展矛盾调处工作的重要阵地。每月15日,该调解工作室还通过驻场咨询、小组培训、体验互动、走访交流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开展法律服务。据统计,该品牌调解室成立至今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90余起。


  提升“六进”普法含金量

  海盐县法学会提出常态化、个性化地深入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联合县司法局、团县委出台常态化实施方案,明确4方面29项宣传任务以及牵头单位等,常态化开展送法进机关、进基层、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场所“六进”活动。

  同时,海盐县法学会推出专题宣传活动,去年,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数字化牵引法治浙江建设”,组织两场“双百”报告会进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县委党校和浙江工商大学举办法治思维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全县共80余名领导干部参加。面向全县广大群众,组织开展“宪法入户”“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等十项专题宣传。县法学会还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将各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至今,全县共建成法治文化公园60个、长廊76条、法治农家小院9处,形成了各富特色的法治宣传阵地群。


  用好风险防范 “五大法宝”

  在法源治理中,县法学会突出专业化、数字化,构建“1+2+2”法学服务模式,形成风险防范“五大法宝”。

  “1”是指培优1支风险评估团队。早在2017年,海盐县法学会指导成立该县第一家社会稳定和法律风险评估机构,并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参与指导,保证评估质量,获得省、市肯定。其中,针对垃圾焚烧项目的风险评估,提出的应遵循选址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以最大限度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的评估建议得到采纳。

  “2”是指县法学会联合县司法局等创新打造2大矛盾调处品牌,即“一强三调五定”和“盐和”调解品牌,“一强”即强调解队伍,“三调”即镇村就地调解、法官指导调解、中心综合调解,“五定”为定时、定点、定案、定量、定奖。根据该机制,各村社、镇街的调解员,按照属地原则,及时将纠纷“化解在小”;联村法官以镇、街道为单位,为各镇街提供法律帮助,指导调解;依托海盐县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平台,一站式将纠纷“化解于诉前”。“盐和”调解品牌是以该县秦山街道为试点,推出“一格二警十员”“三长一员”和社会力量参与等调处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的全闭环管理,并形成“1+9+N”的调解集群,通过“中心、室、站、点”建设,实现“盐和”调解全域覆盖。

  这两个品牌的创建最终形成诉源治理的大调解格局。其中,县法学会全面构建法学法律专家调解、大家调解和到家调解合一模式,切实抓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坚决防范“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

  “1+2+2”法学服务模式的另一个“2”,是培育2个数字化法治场景。海盐县法学会创新推出“法小督”系统,围绕专项督察、联动督察、法治画像三大业务模块,构建法治督察全生命周期闭环管控体系,比如以张某诉某街道“安置方案”案为例,通过“法小督”数据归集、碰撞与智能识别,对张某自土地征收行为发生后多次提起信访、复议、诉讼的情况进行高风险预警,触发专项督察,溯源发现该事件中征地告知义务未履行到位,存在败诉风险,县司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法院及案件所属街道有效协同处置,该案最终得以实质性化解。据统计,2021年以来,该平台已汇集全县各级各类法治风险95个,同步开展专项督察15次,联动督察11次,形成41个部门镇街的法治画像。

  同时,县法学会探索开发了“众治汇”平台,为法学法律工作者、社会力量参与矛盾调处、法治宣传开辟线上通道。

  “下一步,县法学会将不断深化和完善法源治理工作,打响‘法源治理365’法学会项目。”海盐县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