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法学会围绕社会民生领域话题开展深入调研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推动法治实践


  冬天供暖不达标,投诉量激增如何解决?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如何更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见义勇为致残,生活如何保障?农民工讨薪难问题如何破解……群众关心的,就是法学会所关注的。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法学会围绕上述话题,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挥法学会的优势特长,推动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


  用法治力量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

  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对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沈阳市法学会积极组织引领法学法律工作者加强有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研究。同时,沈阳市法学会全体党员也积极加入志愿者、先锋队,深入抗疫一线,参与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之初,沈阳市法学会向各区、县(市)法学会及各研究会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沈阳市法学会系统有序复工的通知》,带领全市法学法律工作者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防疫合力,将工作重心集中在疫情防控方面,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解决疫情带来的法律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沈阳市法学会相关负责人带领广大党员深入铁西区、于洪区、皇姑区疫情防控区域开展疫情督导工作。年轻党员则下沉至和平区五环社区、大东区民贵社区、浑南区东湖街道,充实社区防疫力量。据悉,目前沈阳市法学会相关人员仍然坚守防疫一线开展督导工作。

  沈阳市法学会还紧紧围绕依法防控疫情、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等重大部署中涉及的法律政策问题开展学术研究。2020年4月,沈阳市法学会组织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抗疫复产新形势下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策略”公益沙龙,与会专家就跨境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规避、专利布局、现行政策以及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的内容和现状等专题开展研讨。

  针对疫情防控期间违法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沈阳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与辽宁大学法学院刑法中心共同举办线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刑法适用问题研讨会,邀请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针对如何建立长效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沈阳市法学会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深入抗疫一线,了解防疫相关工作机制,针对如何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及疫情发生之时如何迅速应对开展深入研究。

  2021年,沈阳市法学会组织驻沈高校专家撰写《关于涉疫情问题法治保障的咨政建议》,内容涵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涉疫情刑事保障、涉疫情小区(村)等最小基层自治单位、涉疫情风险沟通机制、涉疫网络舆情引导等方面内容。

  今年,沈阳市法学会组织全体人员,结合防疫工作实践经验,研究疫情防控相关法律问题,并向沈阳市委政法委提交《关于疫情防控的几点思考》调研文章,从建立安民信息渠道、严控病毒传播渠道、提高防控服务水平、推出全面奖励机制、制定严厉惩戒措施5个方面,针对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提出以技术为核心,提高精准掌控的“智治”水平;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用足全员参与的疫情防控力量;以物业公司为防疫主力,压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通过地方立法对物业公司赋权,确立物业公司参与社会治理主体地位等建议。

  此外,沈阳市法学会还利用《沈阳政法》“法学天地”栏目、学术交流微信群和法学会网站等平台,传播主流法学声音,组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涉疫情防控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及时消除社会和网络上的“杂音”“噪音”,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作用。


  以调研成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除了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法治化,沈阳市法学会还积极关注民生话题和群众需求,并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探索如何用法治化手段解决相关问题,取得一定成效。

  在东北地区,供暖是一项重大民生问题。2021年1月,网络自媒体、新闻报道和微博关于沈阳部分企业供暖质量问题的新闻比较集中,供热办反馈投诉量也存在增多现象。

  沈阳市法学会相关工作人员敏锐观察到这一现象,并且发现供暖的投诉问题多集中在某些企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可能出现集聚。

  2021年2月5日,沈阳市法学会以沈阳市部分地区供暖不达标、投诉量增多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沈阳市民用建筑供热用热管理条例》落实情况,组织相关法学专家到沈阳市公共事业发展中心开展调研。沈阳市房产局供暖办以及部分供热公司代表参加座谈。在供热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大力配合下,沈阳市法学会专家组成员梳理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加强供热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优化供热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完善供热企业“红黑榜”机制、强化硬件设施、规范行业管理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此举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21年春节期间至供暖期结束,供暖投诉量明显下降,群众需求得到有效回应。

  据介绍,沈阳市法学会专家组成员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辽宁省供热管理办法》的规定,提出《沈阳市民用建筑供热用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修改建议。今年,沈阳市人大提出《条例》修改计划,作为立法顾问单位,沈阳市法学会还计划就《条例》修改意见继续开展立法调研,深度参与地方立法环节。

  近几年来,见义勇为的英雄不断涌现。但是,沈阳市法学会工作人员了解到,见义勇为人员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问题是,见义勇为致伤致残者多数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一旦致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其本人及家庭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为此,沈阳市法学会进行了相关课题的调研,希望为这群城市英雄找到法律保护下的、系统周密且连续持久的关爱和照顾,让英雄流血不流泪。

  该课题由沈阳市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专家承担,通过走访部分见义勇为人员并多次到沈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调研,从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对加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研究提出建议。包括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分别授予不同的称号,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表彰;对因见义勇为行为致伤致残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难的,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度给予特别奖金;建议对因见义勇为致伤致残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帮助解决一名家庭成员就业问题等。调研文章的相关建议最终被采纳,并且刊登于《沈阳日报》。

  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疾是全社会和国家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让法学研究成果惠及民生,沈阳市法学会依托市法学会建筑法学研究会,积极行动,开展系列调研工作。

  2021年6月至8月,调研组赴沈阳市中海和平之门小区、沈阳地铁四号线火石桥大街站施工工地和中建北方公司开展农民工欠薪问题专题调研活动。针对调研内容,调研组提出完善建筑市场制度,加强对建筑领域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加大对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农民工工资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等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沈阳市法学会还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效,基于调研活动的对策建议,联合沈阳市和平区劳动监察大队开展试点合作,建立农民工帮扶中心,累计为760余名农民工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案件涉及金额共计34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