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晋康:做有爱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决定,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高晋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近日,高晋康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在高校中有很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成绩和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在他看来,能够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光荣的、幸运的,同时这也是对他未来工作的一种鞭策与激励。
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高晋康从1985年至今,一直在西南财经大学任教,对于他来说,“教师”是伴随他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份。
在他看来,教师是一种承载着爱与责任的职业。“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单方面为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因材施教,授之以渔,健全其人格,锤炼其意志。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担负着唤醒和点燃学生的理想与热情、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也是我多年来作为教师努力的目标。”高晋康说。
任教三十多年来,高晋康始终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坚守教学科研一线。他心系学生发展,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法学实践。在教学教研中,成果丰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次。此外,还曾获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教师、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高晋康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长远、可持续地成长和发展,并且有机会实现梦想、拥有他们企盼的美好人生,是每一位教师最大的愿望。因此,他也一直在努力,希望成为一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老师,尽可能为学生解困纾难、提供支持,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热爱,陪伴他们的学业之路与人生之途。
2018年3月,在高晋康的建议下,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设立“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满意中心”,积极搭建服务学生平台,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畅通“学院-学生”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具体、实际的问题。该中心主要活动场所开设在法学院的两间温馨淡雅的咖啡室,附近的走廊也设计成可供师生无障碍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咖啡室中的咖啡机、咖啡豆等主要设施和用品由法学院校友捐赠,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免费品尝咖啡、举办学术派对、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召开学习生活空间恳谈会……
在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满意中心,学生提到的具体问题——诸如奖学金评比与发放、学校课程设置、法学书刊的增订等,都能得到法学院负责人、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及时反馈帮助。
“在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融洽沟通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学院的关爱和温暖,学院也能够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建议推动管理的完善。”高晋康说,该中心的设立是对学生教育与服务管理的一种创新,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如今,经过4年的实践和改进,这两间咖啡室已经成为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学子沟通交流地点的首选。
作为一名高校法学教师,高晋康格外关注法学人才的培养。他认为,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在高晋康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应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高晋康告诉记者,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加强专业理论教育,也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法律职业伦理与道德修养作为法科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推进法学学科建设,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重视新兴交叉学科、前沿科学技术的融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越法治人才。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当前,有很多法学学者和法律专家都会选择在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或挂职、担任党政机关的法律顾问、作为立法专家参与立法等。高晋康也赞成法学学者应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目前法学学者参与法治实践的机制和形式已较为成熟。”高晋康说,法学学者参与法治实践有利于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学实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使学者的研究更加“接地气”,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工作正规化、专业化。此外,法学学者往往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法学学者参与法治实践能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素养,给学生带来鲜活的实践案例与经验,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法治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在参与法治实践中,高晋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努力推动法治实践的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他曾牵头起草全国首部社区教育地方法规《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牵头负责与成都市温江区协同共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主持设计的《四川市县法治指数》在全省贯彻实施;牵头编写的《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一书被众多干部学习推荐;多项政策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
作为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高晋康积极参与到法学会的日常工作中。他主要参与法学会研究课题的范围审定,课题、项目、征文的评审,智库建设等日常工作,还参与组织开展法学研究与理论创新,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参与地方立法规划的研究以及法规、规章的草拟、论证、修改等工作,为地方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并组织和支持会员完成法学教育、学术交流、法治宣传等工作任务。
“总体来说,法学会的工作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涉及法学研究、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社会治理等法治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晋康说,想要做好法学会的工作,就要在工作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库作用,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强对金融、就业、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领域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实施以来,四川省法学会将民法典的解读和学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协同、良好营商环境的构建、公共卫生法律实践的研究等主题作为工作和研究的重点,高晋康也配合法学会的要求和安排,积极宣传民法典,至今已经开展了数十场民法典相关讲座。去年,他还与同校的廖振中副教授合著了约70万字的《〈民法典〉时代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防范》一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后成为了热销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晋康正在准备他的下一场民法典宣讲活动。6月17日,他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以“《民法典》的编纂、特色与创新”为主题对民法典的意义和各编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将会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高晋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