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昌邑市积极践行“枫桥经验”打造“邑”谈即和特色品牌
谈心谈法谈理谈情
有理不在腔高,有呱儿还得慢拉(拉呱儿:方言,闲谈、聊天)。把群众迎进来,让群众坐得住,喝喝茶,谈心谈法谈理谈情,把生活的烦闷说出来,将心里的疙瘩解开来,在谈中解决矛盾纠纷,这就是山东昌邑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打造的特色品牌——“邑”谈即和。“邑”谈即和,重点在“谈”,目的在“和”。分解开来,即为“邑”心为民听民诉,“谈”客空间解民忧,“即”谈即成遂民愿,“和”风细雨润民生。
搭建平台,“邑”心为民听民诉
在昌邑市奎聚街道府前社区,有一个可以随时光顾、不收费的“茶馆”,名字叫“邑”和堂,附近百姓随时可以来坐一坐,喝喝茶,和“茶馆掌柜”老付聊聊天。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老付帮着说道说道;家庭关系有磕磕绊绊,老付帮着调和调和。“有难事,找老付”成为了附近百姓的口头禅。其实,这个“邑”和堂“茶馆”是昌邑市“邑”谈即和社区工作室,而老付是这个社区的网格长。
“邑”谈即和的“邑”,既代表昌邑,又被赋予丰富内涵。“邑”心同“一”心、“e”心、“议”心和“毅”心。“一”心为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考虑群众喜好,将调解室变身“茶馆”,将整体空间和灯光设计为暖色调,桌椅板凳多木质少铁质等,建立特色矛调工作室156个,群众走进工作室,就像是回家,心情放松,话匣子打开;“e”心为民,建立设立“e谈室”206个,通过远程会议,让科技“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让“万语千言”突破“万水千山”,实现线上调解对话;“议”心为民,博采众“议”,打造一个让群众畅所欲言的空间,特别是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全面推行“事前听证”制度,村级决策由“干部定”向“群众议”转变,化解不稳定因素180余个;“毅”心为民,“毅”往无前,结合全市集中化解信访问题“百日会战”活动,发扬“敢向虎山行”的闯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解决矛盾触发点多、冲突对抗性强、激化程度高、利益冲突大、社会影响广的问题54起,化解率达100%,实现“疑难杂症”案件“靶向治疗”。
因案施治,“谈”客空间解民忧
“我能感受你的压力和焦虑,你身上背负的远远不止这么多,不要有什么顾虑,大胆说出来。”谈心室里心理咨询师对来访人循循善诱。
“法律是底线,再有委屈也不能违法犯罪。”谈法室内律师的话掷地有声。
“抛开别的不说,咱借了钱是不是应该还?是不是这个理?”谈理室内人民调解员以理服人。
“你们两家三代人都交情好,这一代要因为一棵树闹翻了?”谈情室内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反问矛盾双方。
谈心、谈法、谈理、谈情,这是“邑”谈即和独创的“四谈法”,全方位把矛盾纠纷谈透彻,将矛盾纠纷由大谈小、由小谈无。
谈心,是为了掌握主动权,35名心理咨询师担任主谈人,不同人群采取不同谈心策略,与母亲谈孩子,与商人谈利益,与农民谈收成,与老人谈健康,摸透当事人脾气秉性,稳定当事人情绪,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21场78人次,当场调处矛盾纠纷15件;谈法,是为了划清法治底线,46名政法干警或法律从业者作为主谈人,以案释法,谈真实案例,谈法律后果,开展谈法活动89场132人次,打消违法倾向苗头52个,推进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解决;谈理,是为了寻找平衡,由调解经验丰富的优秀调解员担任主谈人,运用“背靠背”等谈话方法,当事人逐一突破,找到“让步”的平衡点,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今年已调处矛盾纠纷300余场960余人次,成功率98%以上;谈情,是为了打好感情牌,邀请双方当事人的近亲属、村干部参与,谈亲情、乡情、友情、爱情,用共同的回忆勾起共有的情感,以情感人,让当事人主动握手言和。
不拖一秒,“即”谈即成遂民愿
“我想都没敢想,能第一时间与市相关负责同志视频连线,而且就在连线过程中敲定了事情解决方案。”切身体验过村里“邑”谈即和工作室的村民感慨地说。
通过线上“邑”谈即和工作群,最基层的矛盾能第一时间反映到市一级,进而实现快速介入、第一时间调处。
“邑”谈即和,念好“即”字诀,即来即谈、即谈即诊、即诊即行,做到“不是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现场,就是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路上”。坚持即来即谈,市级层面,由信访、纪委、政法等部门牵头入驻“邑”谈即和市级指挥中心,简化登记、申请等流程,并落实市相关负责同志接访制度,市相关负责同志到一线担当谈客为民解忧;镇街层面,通过借助“e模式”,实现第一时间与职能部门直线联通。今年以来,第一时间介入调处矛盾纠纷1200余件,实现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禁于未萌”;坚持即谈即诊,建立“前方谈、后方处”工作机制,成立“两员三官五老一律”(专职调解员、网格员,警官、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律师或基层法律工作者)调处团队,按照专业、行业、擅长领域等分类组建“专家团”,形成多层次、多手段、多主体“跨界合作”调处结构,目前,组建专业团队5个,化解征地拆迁、拖欠工资、房产物业等矛盾纠纷23起,实现了“1+1>2”的合力效应;坚持即诊即成,以行动力降低矛盾激化可能性,根据“问诊”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调处方案,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事情许诺一件办成一件,提升政府公信力。
崇德尚和,“和”风细雨润民生
目前,昌邑市已将“邑”谈即和打造成稳定和谐的“哨兵站”,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直奔“前线”,解决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到听民声、会民意、干实事、解难题,全市95%的村(社区)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枫桥经验”在昌邑大地得到传承,并实现了特色化。“邑”谈即和工作室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结站”,矛盾双方在这里握手言和,千家万户在这里定分止争,更多的人看到了“谈”的好处和妙处,催化“谈”文化,弘扬“和”精神,以“谈”促“和”成为百姓的生活习惯,茶余饭后、街头巷尾,随时随地,让矛盾不过夜,冲突即日解。今年以来,通过“邑”谈即和工作机制,调处矛盾纠纷2367件,受益群众4.2万余人。
更为可贵的是,山东昌邑市通过“邑”谈机制的建设,正在探索社会整体心理健康命题,从社会性的宏观角度出发,去寻找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关键“根源”,从“心”出发,标本兼治,力争让整个社会心理趋向平和,负面情绪被有效释放,社会正能量全面激发,让“尊法崇德明理重情”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