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的指导地位。这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史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法治文化是社会法律制度及其实践所具有的深沉文化内涵,是法治国家的精神构成要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要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实施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按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创立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理论风格、思维特征和实践特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宣传解读,通过媒体报道、评论言论、理论文章、学习读本、短视频等形式,运用各类融媒体手段和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加大对重大法治理论、法治文化理论的研究,为法治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法治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帮助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把宪法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通过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与宪法宣誓仪式等法治文化活动,使宪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抓住“关键少数”,增强领导干部宪法意识,促进领导干部带头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坚持从青少年抓起,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习惯。
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紧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带进千家万户,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把法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治,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推动全民守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发挥典型案例引领法治风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城乡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治文化建设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延绵经久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体现独特民族法律品格的博大精深的法律文化。要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观我国古代历史,法治和德治运用得当的时期,大多能出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要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激励崇德向善,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要紧跟时代步伐,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特征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组织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利用“三下乡”等活动,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下基层。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影响力,为加强对外法治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