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市凤翔区法学会“法律诊室”解难题暖民心

发挥专业优势 化解矛盾纠纷


  “感谢‘法律诊室’帮助我们维护权益。”2019年9月25日,陕西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李家堡村刘某某在相关工作人员见证下签订调解书,拿到父亲在某道路拓宽工程施工中负伤的治疗费时,握着法学法律专家能人的手说。

  刘某某口中的“法律诊室”,始于2016年8月凤翔区成立的“法律诊所”。2017年4月,为进一步有效发挥法学会在矛盾纠纷化解、预防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凤翔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依托“法律诊所”在全区12个镇设立专业“法律诊室”、在160个村设立“法律驿站”。

  “法律诊室”承上启下,既积极发展政法单位退休人员、有关领域专家学者、农村乡贤等法学法律专家能人,为凤翔区法学会管理的“法律诊所”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拓展资源,又分类、整理“法律驿站”排查、搜集的社会矛盾纠纷线索,组织法学法律专家全方位参与社会矛盾化解、预防,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助推当地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服务群众需求。


  专业建议解难题

  刘某某反映的施工方拖欠治疗费纠纷案,从他父亲2019年7月25日在某道路拓宽工程施工过程中负伤,到7万元治疗费用追回,历时2个月。该纠纷化解过程中,双方主要争议集中在刘某某父亲出院后的治疗费方面,最终在“法律诊室”法律、医疗专家协助下顺利化解。

  而景某的医疗纠纷积案更复杂。2011年5月3日,凤翔区某医院景某参加医院组织的职工体检时查出患有“乳腺增生”。医院多次建议景某到专科医院诊断治疗,其开始不以为然。之后,景某在其他医疗机构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并进行手术治疗。景某认为凤翔区这所医院误诊导致自己病情被耽误,遂与该医院产生纠纷。

  景某于2016年1月2日经某司法鉴定所鉴定,确定凤翔区这所医院存在过错,致景某八级伤残。2016年1月20日,景某家人将上述鉴定意见书送达该医院。对方对此提出异议,遂诉至法院。2018年7月,双方共同向凤翔区“法律诊所”提出调解申请。

  收到书面申请后,凤翔区“法律诊所”安排下设专业“法律诊室”——“医疗纠纷会诊室”牵头,抽调区“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4名成员,组成工作组,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组经过深入调查、多方沟通,于2019年2月1日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案结事了。

  凤翔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类似这样的专门“法律诊室”现有10个,分别为涉诉信访、征地拆迁、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物管纠纷、房产交易、劳动争议、保险理赔、民生维权“会诊室”。这些专业“法律诊室”依托110名“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主要围绕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医疗卫生、重大招商项目等全区中心工作,服务区委区政府决策、化解信访积案、评估社会稳定风险等。

  自10个专业“法律诊室”成立以来,凤翔区常态化组织“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成员开展“法律诊室”坐诊轮训活动,以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深入基层,帮助基层干部分析案情、为其提供专业意见建议。其中,就征地拆迁补偿、劳资关系争议、医疗交通事故等疑难信访问题召开分析研判会14次,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4起,解决问题26件;组织律师参与接访75人次,接待上访群众291人次,提供法律咨询145件,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王斌通表示,凤翔区的专业“法律诊室”兼顾法理情理事理,以法学法律专家和行业专家提供专业建议、政策解答、联合会诊等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和人民调解机制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为本暖民心

  让群众信得过!这是凤翔区“法律诊室”机制考评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年4月18日,凤翔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在2018年7月印发的《关于推行区法学会会长、副会长联系包抓镇工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基础上,印发《关于镇“法律诊室”及综治中心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多元考评考核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形成了以直观评价和群众评议为主、以资料印证为辅的“法律诊室”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考评考核机制。

  提起《通知》,今年59岁的居民王某某记忆深刻。由于对女儿死亡鉴定结论不满,她多次上访长达21年。凤翔区“法律诊室”相关工作人员介入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组织“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次为王某某开展心理辅导,从心理、法律、人情角度帮助解决王某某反映的问题。

  经过反复沟通、研究,凤翔区“法律诊室”相关负责人建议,帮助王某某家修缮房屋、解决生活实际困难。这一举措打开了王某某的心结。2018年8月15日,相关方达成一致处理意见,这件疑难信访积案彻底化解。

  凤翔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信访积案的顺利化解为“法律诊室”工作打开一条新思路:针对符合条件的个案,引入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工作,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为疑难信访积案的当事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2020年5月,凤翔区法学会依托“法律诊所”,建立“专家论案制度+心理服务疏导制度”,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敏感案件和疑难案件,组织专家进行法理论证,对已审结的案件进行“公议”;组织心理学专家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对案件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杭州师范大学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教授余钊飞说,信访积案多为历史成因复杂、法律政策适用困难的案件,凤翔区“法律诊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引入多元化社会力量方式化解纠纷,是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得民心的实事。

  凤翔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点、热点问题,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智能化法律服务,为基层化解信访难题和复杂矛盾纠纷提供智力支持,有效回应党委政府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这是凤翔区“法律诊室”成立以来恪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据统计,凤翔区“法律诊室”近3年接待来访、咨询各类疑难纠纷案件400余件。其中,对20起涉法涉诉疑难案件提出处理建议,助推13件长达10年以上的信访积案成功化解。

  王斌通表示,从《通知》到《实施方案》,凤翔区“法律诊室”工作机制日渐完善,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