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露营热”加以规范和引导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露营火了。在全国很多地方,露营地、河湖边、公园里,各式帐篷密密匝匝,有的露营地甚至一席难求,市场规模猛增至百亿元级别。露营消费群体中,“90后”年轻用户和“80后”亲子人群成为主力,占比近9成。不过,露营的火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的一些担忧。在某种草类社交平台上,关于“露营吐槽”的笔记超过3000条,槽点多集中于心累、环境差、生态保护不到位。(5月7日新华网)
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周边游和自驾游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而露营在很大程度上契合“周边”和“自驾”的特点,满足人们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关于露营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据某互联网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历史峰值,搜索热度环比增长90%。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露营热”在假期越来越火爆,引发多方关注。
露营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亲子露营,有利于提升家人亲密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同时,露营对于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也不可小觑。随着近两年露营活动进入大众化、精致化的时代,与露营相关的酒店、门票、装备等周边产品,热度均大幅攀升。
“露营热”反映出的是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但伴随着增长和热度,还有游客“吐槽”的问题。一是营地管理工作不到位,在露营地大量聚集帐篷和野外用火,为露营旅游埋下安全隐患。二是露营地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游客停留在初级体验阶段,影响体验质量。三是游客数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大量垃圾无法处理,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少游客吐槽心累、环境差、生态保护不到位等。
近年来,针对露营行为,已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上海市出台《经营性帐篷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对帐篷营地的经营基本条件、营地建设和游客的基本服务、特色服务、配套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湖南省出台《露营活动组织服务规范》,规定了露营活动组织服务的总体要求、前期组织、目的地服务、安全管理、服务评价等。但总的来看,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模式,露营行业评定标准尚未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成型,而消费者也未养成良好的露营素养,如果不能及时对露营这种新型旅游模式加以规范引导,“露营热”最终可能会面临“竭泽而渔”。
只有釆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考虑自然环境承载力,采取合理规范的举措,才能让露营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断健康发展。面对游客高涨的露营需求,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针对汽车露营地、帐篷露营等不同类型的露营行业标准,对卫生条件、旅游安全、配套服务等进行规范,全面提升露营行业的合规性。要积极盘活闲置的公共资源,合理规范用地,利用水域、森林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露营地以增加供给,同时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大数据等做好宣传工作和流量引导,科普野外露营安全知识,避免人员扎堆和路途拥堵。对个别有损环境文明、有碍环境卫生、有损文明形象的人与事,及时进行约束,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罚,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让露营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