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检察机关去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40人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近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1年,北京市检察机关依法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40人,办理相关民事监督案件153件,行政监督案件79件,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45人。其中,侵权假冒类犯罪案件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总数的87.2%。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检察机关2021年办理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知识产权侵权的网络化、技术化趋势明显。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数字产品为对象的侵权行为多发,数据模型、数字版权、云服务平台软件等均有涉及。
二是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需求和“老字号”保护需求日益突出。一方面,外资企业之间、外资企业与国内市场主体之间、国内市场主体之间均有因权属纠纷、知识产权的域内外保护等引发争议情况,涵盖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主要知识产权类型。另一方面,涉“老字号”案件既包括传统的刑事打假领域,也包括商标行政监督类案件。
三是侵权假冒类犯罪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更强。2021年,侵权假冒类犯罪案件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总数的87.2%。有的案件系“网上定制”,通过网络黑灰产业定制“仿真度较高”的虚假商标标识,产业化、链条化特征明显。有的案件系“旧货翻新”,该类案件集中在手机、硒鼓、墨盒等商品。有的案件系“真假混卖”,大多数消费者难以辨别。
四是企业核心信息泄露现象时有发生。2021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大部分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系行为人离职时非法持有企业核心技术信息而引发。如朝阳区检察院办理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行为人原系某科技公司部门经理,在离职之际破坏公司核心机房的专用主机保密封条,私自拷贝公司核心数据,给权利公司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此外,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10件“2021年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