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闯新路
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治理模式
——广西河池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闯新路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化为载体,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筑根基、民俗文化促和谐、山歌文化强普法、孝善文化扬美德的新时代“德治”新途径,促进“德治教化”试点项目取得实效。
用红色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
河池是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用鲜血、汗水缔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全市有韦拔群纪念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等1个国家级、17个自治区级、2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280多处。
河池将红色文化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拔群干部学院、党校开设党史特色专题课程30多门、现场教育课程20多门,面向全市各单位进行理论宣讲,实现市县乡村干部党史、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全覆盖,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情怀。
将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家风家训、德育教育等内容中,强化教育引导、约束规范、实践养成,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的自觉性主动性,厚植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
用民俗文化增进团结和谐
“每逢苗族苗年、瑶族盘王节、毛南族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全村人都欢聚一堂联演联唱,热热闹闹庆佳节、欢欢喜喜话团结。”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党总支书记韦炳录表示,作为一个有着11个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陈双村以文化为纽带,深入推进“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进群众脱贫奔小康;文艺联演,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六联六促”工作模式,实现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大家的语言不通、隔阂排斥,到如今不同民族间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同谱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生活画卷,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陈双村只是河池市以民俗文化为纽带推进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一个缩影。作为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居住着47个民族,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的设区市,河池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群众由治理“对象”变成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为基层社会多元共治提供充足力量支撑。
针对各少数民族常用本民族语言的情况,河池市推进“双语审判”“双语接访”“双语调解”“双语窗口”等便民服务措施,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双语”干部,及时倾听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用山歌文化加强普法教育
“邪教就是‘害人精’,扰乱社会不安宁;相信科学反邪教,人民才能享太平。”“可疑短信要注意,陌生电话要警惕;不理不信不汇款,小心谨慎防被骗。”
在河池,群众都有赶歌圩的传统习俗,每逢乡村圩日或少数民族节日,山歌手们都会汇聚一堂,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以“切切柳耶”“啰嗨”“柳郎咧”“嗦里嗦”等不同曲调的山歌,宣传反邪教、防电诈、扫黑除恶、法律援助、禁毒防艾、食品安全等内容。
河池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广西山歌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美称。河池市将普法工作和挖掘本土山歌文化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河池“山歌普法”品牌,组建山歌协会、山歌普法队伍,创造山歌普法精品节目,利用巡回演唱、巡回播出等方式深入群众广泛传唱,既有力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娱生活,又让群众在欢笑中接受法治教育,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潜移默化融入群众生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孝善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走进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清潭村,映入眼帘的是清澈见底的水潭、错落有致的民宅、干净整洁的街道、热情好客的村民……这安居乐业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清潭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莫宣文表示,清潭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以德治润心,充分挖掘孝善文化,组织评选“最美家庭”“十大孝子”等孝老敬亲活动,开展交通安全“零酒驾”创建活动,创建“乡贤评理堂”矛盾纠纷调解室,把好传统、好习俗根植到乡村振兴中,2021年该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德治”建设的典范。
河池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全市健在百岁以上老人900多名,每10万人有19.5名百岁以上老人。近年来,河池市积极打造长寿之乡“孝善文化”品牌,把尊老爱幼、乐善好施、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弘扬在新时代,有效转化为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行动。
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候鸟人集中的甲篆镇坡月村成立了候鸟人公益组织——“蓝色纽带”和候鸟人协会,积极参与旅游矛盾纠纷调解,实现候鸟人互助和自我管理。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五会”村民自我管理机制,吸纳“五老”以及在当地群众中威信高、口碑好的村干部担任调解员,有效解决矛盾纠纷问题。
河池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多彩沃土,充分糅合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让人民群众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源头活水,在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的新征程中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