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强化“全周期管理”思维
近年来,山东潍坊寿光市牢牢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部署要求,直面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以“全周期管理”思维统筹推进社会治理,构建起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全社会闭环式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大量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定祥和,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全领域协同
寿光市创新成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运行,12345政务服务热线、应急指挥中心整体进驻,政法委、公安、住建、信访等14个部门派员集中办公,整合数字城管、智慧政务等14个数据系统,打造集群众诉求一站式办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智能分析预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智慧大脑”和“指挥中枢”。各乡镇街道实行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办公室一体并轨运行,镇街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综治中心主任,配备专职政法委员和5-7名专职工作人员,一体推进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各村居(社区)依托综治中心统筹警务、调解、法律服务、志愿服务、群防群治等力量,形成以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综治中心为实战平台,社区(村居)综治中心为基础的指挥体系,社会治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大增强。
全要素融合
寿光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载体,推动要素资源向网格汇聚,服务管理向网格延伸,编织起精细治理网络。统一整合党建、应急、环保、文明实践等行业网格,在城乡统一划分1334个“全科网格”,吸纳专职社工、镇村干部、部门下沉人员等力量,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建立涵盖综治维稳、城市管理、安全、环保、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56类事项的网格事项清单,和准入退出、闭环流转、联动处置、管理考核等运行机制,打通网格事项办理、群众诉求受理“两个系统”,将网格发现上报问题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诉求并轨办理,实现即接即办、高效处置。282个城市网格全部成立实体化的党支部,每个网格设立党群服务驿站,优先推选“五老”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组建1218个特色楼栋党小组,6500多名党员中心户挂牌上岗,建立健全吹哨报到、联席会议、民情日志等六项制度,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网格聚合资源、为民办事的前沿作用,大力实施“同心筑网”工程,每个城市社区配备一名专职民警、一名法律顾问,落实212名公安警力联系包靠网格,组建285人的“红色管家”服务队,成立环境卫生、扶贫帮困、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队120余支,13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1万名党员下沉网格,认领民生微项目和共驻共建项目133项,在城市社区搭建起以网格党支部为核心,平安防控、志愿诚信、共驻共建、物业服务、居民自治五张网络共筑的“一核五网”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新体系。
全链条处置
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解决在好,建立健全矛盾风险点防范处置整体链条。依托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统一整合“寿光民声”、城管服务热线、随手拍、书记市长信箱等群众诉求渠道,“一站式”受理群众诉求。依托县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律师、公证、调解、复议等司法行政资源,创新打造“无讼超市”,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实行一站式接待、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全面落实寿光市级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对信访情况一日一快报、一周一通报,重点问题一事一专报,发现影响安全稳定问题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全场景治理
强化“大数据”思维,推动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治理“搬上网”,服务“连上线”。研发全域化视频监控系统,整合接入政府部门、重点场所和社会资源监控视频4万余路,将监控点位、治安卡口、要害部位等信息一图纵览,实现对风险隐患的预测预警、动态管控。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智慧应急系统,对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突发事件等线上指挥调度、线下快速响应,最大限度控制风险、降低损害。
全社会发动
坚持众创平安,打造专业队伍带动、社会各方聚力、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2015年以来,在县镇两级成立700余人的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和2000余人的传统文化辅导员队伍,先后开展义务宣讲5300多场次,受众达到40多万人。持续推动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组建政策法规、文体娱乐、矛盾调解等10大类专业志愿服务中队,17.8万名志愿者深入村组农户,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书送希望、爱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创新成立婚姻家庭调解中心,招募360余名巾帼志愿者,全天候开展离婚劝和、婚姻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在城市社区组建130余人的“一家亲”志愿调解队伍,成为活跃在群众身边、在岗不在“编”的“和谐卫士”。设立“社会治理齐参与”积分商城、信用积分“信易+”惠民清单,搭建政协委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实名化、实房化的“掌上邻里群”,发动群众制定《自治公约》,引导居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涌现出“警民说事”“百姓茶馆”“楼头议事”“和睦邻里”“红芯引领、情暖百合”等一批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有力激发社会治理内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