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警惕“盲盒招聘”陷阱


  买盲盒开玩偶,买盲盒开零食,买盲盒开美妆产品……盲盒正在变得越来越普及。但你听说过开盲盒找工作吗?如今在招聘网站上,有一些公司推出了“盲盒岗位”,声称可以帮助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的求职者,还提供“复活”机会。(3月7日《成都商报》)

  @张硕:“盲盒岗位”是为想要加入该公司但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的求职者打造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求职者的学历、专业、经验等匹配岗位,替求职者发掘潜在未开发的机会。有公司自从推出“盲盒岗位”以来,招聘页面的浏览量、求职者投递简历的数量都翻了一倍左右,且已有人顺利入职。但“盲盒岗位”中存在着诸多隐患,部分公司挂羊头卖狗肉,利用盲盒中信息不对称蒙骗应聘者,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存在一些不法分子诓骗求职者成为“骗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充当“替罪羊”。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多项条款,其中就包含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由此可以看出,“盲盒招聘”目前尚处于法律边缘,如果出了问题,求职者很可能难以维权。因此,求职者还需谨慎对待“盲盒招聘”,切不可盲从,毕竟求职不是玩游戏。各地、各部门有必要密切关注并给予重视,适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对不适宜的盲盒形式要及时纠偏、说不。



把电子垃圾“变废为宝”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处理电子废弃物的相关建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提到,从目前对园区化电子废弃物拆解企业及其周边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电子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不容忽视。(3月12日界面新闻)

  @廖子毓: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0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典型案例,电子废弃物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让大家意识到其背后存在的巨大问题。其中,陈某勤等焚烧电子垃圾污染环境案,13名被告人均构成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三个月至一年不等,并处罚金,没收、追缴违法所得。这彰显了司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坚决打击的态度,同时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电子废弃物处置问题不应被忽视,它的去向——无论是销毁还是回收利用,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国家一方面可以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废弃物的处置加以规制,加强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让有回收价值的电子垃圾“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