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我参与
一
前些天,我到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慰问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一对老夫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3岁的刘老太是贵州人,早年来到芜湖生活,2002年被选为社区楼长。2003年1月25日晚,她和小儿子在芜湖市南埂小区将拦路抢劫的劫匪擒获。母子二人因此荣获2003年度芜湖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二等奖。
说起当年抓劫匪,刘老太记忆犹新。那个冬夜,她听到一个女子喊“抢包”,就飞速跑过去,边跑边打电话叫小儿子过来,最终母子二人合力抓住了劫匪。
劫匪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被抓后哀求老太太放过他。刘老太说,“我想了想,还是没放了他。我告诉那孩子,这次我轻易放了他,他就会越滑越深,毁了一生。”
谈到当社区楼长,她也是满脸自豪,还从随身带的红布包里摸索着拿出两样东西——一本芜湖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发的表彰证书和一个治安志愿者红袖章。快20年了,老人一直珍藏着。后来搬到芜湖市弋江区,她仍佩戴治安志愿者的红袖章,积极参与小区夜间巡逻、矛盾调解、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工作,还被评为“优秀楼栋长”“最美志愿者”。
交谈中我了解到,刘老太和丈夫高老伯每月仅靠1400元低保金度日,但80岁的高老伯说,他们知足了。刘老太说,“感谢政府还记得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会站出来。”
多么可敬的老人,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有这样的群众,平安建设就有了坚实的支撑,就会有丰厚的土壤,就会焕发蓬勃的生机!
二
此前,我带队到芜湖市鸠江区暗访督导平安建设工作,第一站直奔芜湖市公安局鸠江分局湾里派出所,也令我印象深刻。
所长从值班室艰难地挪出来,到会议室后,他坐在一个轮胎上。见我疑惑,副所长解释,所长十多天前刚做了手术,术后一直坚持上班,头晚值夜班,今天又继续工作。他的伤口未愈合,不能坐。
我让所长立即去休息,他执意不肯,说不碍事。我不想多耽误他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发问。我问得突然,他却答得迅速,人、地(包括重点部位、场所等)、事、物等情况都对答如流。
湾里派出所下辖2个街道,面积30平方公里、8万多人口,辖区企事业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小区居民多、重要部位多,治安状况复杂,服务管理难度大,所里共有近60人但民警不到30人,人少事多,压力巨大,超负荷、连轴转是常态。正说着,又来了2起复杂警情。我们不再打搅,随即奔向社区、学校等场所暗访。
不自觉地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向所长及所有守护着人民平安的人致敬!
三
2022年1月21日上午,芜湖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及各县市区政法委、法院召开诉调对接工作推进会。在我看来,这既是工作推进会,更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理念、开拓思维的会议。
针对法院案多人少、民商事案件增速快的问题,去年以来,芜湖市积极贯彻“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精神,加强诉源治理,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中心,整合调解资源、健全诉调对接机制,聘请退休法律工作者担任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但由于少数单位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工作进展。在交流讨论中,大家最终形成共识。有同事说,日常生活中很多民商事案件的处理需要的是“秤杆子”,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更多的是常情、常理、常识,需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公平心、责任心。
我深以为然,法律是“定盘的星”,“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称出的是正义和良知,是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四
2021年我四次到芜湖市弋江区马塘街道洪桥社区调研,与小区网格睦邻服务站的李师傅也熟了。
李师傅是原马塘镇一自然村的村民小组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在所住的安置小区人熟、事熟,威望又高,退休后被选为小区网格党支部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群防群治网格员队伍,维护治安、化解矛盾、宣传法律、防控疫情……他们主动摸排问题、发动群众议事协商解决问题,深受群众信任和拥护,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及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平安建设中,微网格发挥了大作用。
洪桥社区有6个这样的微网格,在芜湖市委政法委开展的全市“做实网格化,筑牢安全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有近3万拆迁安置居民、曾经矛盾多发的洪桥社区,现在矛盾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该社区2021年被推荐上报为全国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示范社区。
选好一个头,做实“小网格”,注重“微治理”,念好“共治经”,这样的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这仅仅是我参与基层平安建设的二三事。我知道全国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人参与着平安建设,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职尽责,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