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声音
汤维建委员
完善涉外法治体系 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建议,应继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通过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双向发力,将我国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国际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至今,通过规则塑造、机构参与、案件应对、合作谈判等多个途径,推动世贸争端解决机制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成为该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运用者之一。在WTO上诉机构停摆时,我国通过推动创设过渡性临时仲裁上诉程序,维护了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有序运转和优化升级。
汤维建表示,为了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涉外法治体系。
打造新的国际商事贸易纠纷解决平台
2018年1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提出,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根据该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在广东深圳设立“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在陕西西安设立“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受理当事人之间的跨境商事纠纷案件。
“从国际趋势看,为构建有利的全球营商环境,提高国际法治竞争力,可以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成立国际商事法院,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打造新的国际化商事贸易纠纷解决平台。”汤维建表示,国际商事法院应以构建世界一流的纠纷解决机制为目标,凸显其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开放性和中立性的“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为维护国际商事贸易秩序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完善涉外民事诉讼规则体系
“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司法制度本身的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繁荣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汤维建认为,应该推进我国涉外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完善涉外民事诉讼规则体系,为可持续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提供法治保障。
他建议,修改民事诉讼法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扩大我国法院对涉外纠纷的管辖范围,规范禁诉令制度,确立事实上的互惠原则,加强国际司法协助,保障司法裁判在全球有序流动。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WTO规则是一套由60份协定和决定、36份加入议定书、164个成员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减让表、382份由全体世贸成员通过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以及63份仲裁报告等组成的长达十万页的庞大规则体系,是国际经贸治理的基石。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每一份裁决、每一项解释,都需要根据当事方诉请、遵循争端解决规则、基于各种协定和案件事实、倾听双方诉辩理由、参考以往相关案例,客观分析评估后作出。
汤维建表示,这决定了世贸争端解决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和延续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和持续的投入。“我国法院受理的涉外纠纷的总量在不断递增,我国国际商事专门裁判机构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呼唤我国要锻造一支高端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显得格外迫切。”
庞国明代表
以法律手段保障振兴中医事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建议,围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则,修订中医药法,以法律手段保障振兴中医事业发展,推进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非常必要。
庞国明建议,在中医药法中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机构,设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机构;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鼓励加强中医传统理论研究,确保中医药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发展;解放思想,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他还建议,从源头上保障传统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纯正的中医药医疗体系,鼓励支持普及基层的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网点建设;积极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严厉打击黑中医药行为。
李迎新委员
巡回审判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本报讯(记者潘巧)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委员通道”现场介绍了“巡回审判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现场,李迎新分享了她审理的一桩案件。农民工小张在工地摔伤,因为生活困难,包工头又拒绝赔偿,无奈诉至法院。受理案件后,李迎新了解到,小张已经住院,无法出庭,于是决定将巡回法庭开到他的病床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释法说理和耐心调解,包工头一改庭前的蛮横态度,不仅当场支付医药费,而且就后续的赔偿金达成了调解协议。至此,一起侵权纠纷案件顺利调解结案。
“巡回审判就是打破审判地点、审判形式的限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李迎新说,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过的“马背上的法庭”“溜索法官”等都是巡回审判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巡回审判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出现了“云端法庭”。以北京为例,2020年北京法院系统在线庭审共计达到28万余次,2021年增长到48万余次。
“巡回审判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作风。因为在实践中,只要人民群众有需求,我们法官就会坚持‘巡回审判路开,公平正义自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李迎新说。
沈开举委员
建议完善数据产权规则
本报讯(记者邵春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建议,完善数据产权规则,从数据自身特性出发,构建一套能够兼顾各方主体利益、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制度设计。
沈开举表示,目前,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范中,已对数据保护进行了规定,但数据产权规则还不健全,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权责利划分不清晰,极大制约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构建与发展。他建议,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合理配置数据产权,充分认识数据承载价值和利益相关方的多元性,不对数据权属作出“要么归A,要么归B”式的排他性规定,而应以不同类型数据为对象,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寻求合理的产权分配方案。要合理保护数据要素投入者的权益,在权利取得、权利内容和保护规则等方面构建激励相容的数据产权规则,比如对投入成本创造数据要素的市场主体给予合理保护,通过让其获得合理权益,激励其继续投入创造更多数据资源并发挥其价值。
沈开举还建议,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创新监管理念,推动数据产权规则在特定数据使用场景先行先试。数据产权规则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建议结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采取循序渐进的务实思路,从医疗、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特定数据使用场景出发,借鉴“沙箱”监管理念,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对数据产权规则以及与之配套的要素市场化配置规则进行先行先试,力争早日形成数据产权规则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