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中院发布十项便民利民工作机制

  本报讯(记者陈和秋 通讯员蒋慧) 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十项便民利民工作机制。

  据悉,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北京一中院针对群众急难盼愁、立足自身工作职能,聚焦解民忧、增民利、促民享、暖民心,研究确定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十项院级重点项目、25项具体推进措施已全部落地,完成率100%,形成便民利民工作机制10项。

  据介绍,北京一中院创新审判方式,探索线上“云探望”模式,在20余起离婚案件调解书中引入“云探望”,有效解决了实践中涉探望权纠纷“不执行”“难执行”。

  此外,积极扩建联动平台,加强府院联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先后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中央国家机关举行座谈6次,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住建规划、税收征管、药品监管、文娱活动监管等展开深入沟通。促进依法行政,累计发送司法建议8份,规范行政机关复议工作,力争实质解决涉民生领域行政争议。为高效化解当事人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发现、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北京一中院积极开展“巡回审理查民情,就地办案解民忧”办实事活动,累计开展现场调查、现场勘验、现场询问、现场开庭等就地办案活动10次,着力解决群众“往返跑”问题。

  为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北京一中院不断优化诉讼服务举措,建立为当事人出具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制度,制定出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团河法庭离婚证明书开具工作规范》,累计发出离婚证明书百余份,时间跨度涵盖2007年至今该院作出的离婚生效裁判,在妥善维护当事人隐私、保障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现场立案和邮寄立案当事人,建立“首接责任制”,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立案服务。针对群众易产生困惑的执行实施问题,印发《执行知识十问十答》宣传册,方便群众快速、直观了解执行工作。

  立足审判职能的不断延伸,北京一中院巩固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带”建设,在5所学校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与23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覆盖面涵盖海淀、西城、石景山、朝阳等7个区,形成覆盖面广、普及率高、影响力强的“法治教育基地带”。建立刑事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刑事审判部门向赔偿部门移交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线索16件,对19名符合条件的被害人给予救助,救助金额52.32万元。结合近期审理的多起涉银行职务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涉案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已向两家银行发送了司法建议,有效促进了金融行业合规经营。围绕群众普遍关注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房屋租赁纠纷等问题,开展线上普法活动9场,受众千余人次。组织22名法官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进学校等开展法治宣讲18场,及时解答群众法律疑惑。

  下一步,北京一中院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急、所盼,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