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綦江区法学会普治并举构建社会法治良序
切实让法治信仰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漫步在重庆市綦江区中华村法治长廊中,法治标语成了这里的美丽风景线;为走进每一名青少年的内心,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莎姐”团队綦江区成员总是倾尽全力;乡里茶谈中的“民警说法”“群众议事”等8道“茶点”皆喜闻乐见……这一项项探索和创新实践便是綦江区普法工作的生动缩影。
“七五”普法以来,重庆市綦江区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聚焦为民服务“圆心”,紧扣普法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方式方法创新、载体阵地创新,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人民群众体验感,切实让法治信仰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线上线下发力 掀起学法热潮
“轻轻松松月上万,学历经验通通不管,这样的招聘信息心动了吗?如果你相信了、行动了,那么‘恭喜’你,成功掉进骗子的圈套。本期《綦法时空》栏目将为您揭秘高薪背后的招聘骗局……”由区法学会在綦江电视台综合频道创办的普法栏目——《綦法时空》于去年10月正式开播。
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和立体化普法的新要求,綦江区法学会充分利用地方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宽普法宣传主渠道,全力搭建学法、释法新平台,切实传播好法治声音、讲好法治故事。
《破灭的“发财梦”》《难要的赔偿金》……《綦法时空》每一期节目都根据綦江真实发生的案例,深入剖析相关法律知识要点。
“人在利益引诱面前往往会失去理智,《綦法时空》既为我们普及了法律知识,也为我们敲响警钟。特别是《綦法时空》讲述的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案例,对我触动很大。”綦江区文龙街道天桥社区居民张捷说,只要时间允许,就通过电视观看该栏目,如果错过了播出时间,还会通过“大美綦江”App回看。
目前,以案说法类节目《綦法时空》累计播出8期,政策法规类宣传节目《綦法访谈》累计播出48期,《普法故事会》累计播出300余期;《綦江日报》刊发普法稿件470余条次;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和广播“村村通”播发法治新闻及广播剧5600余条,播放普法公益广告近2000条次;手机短信普法平台全年推送30万人次。
在注重“线上”的同时,綦江区还结合“线下”,多措并举打造多样化普法阵地。据悉,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法治文化阵地工程,切实将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打造版画院法治文化广场,将乡村振兴与普法宣传结合设立中华村法治文化长廊,将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结合建成华上新天小区法治大院等,共创建区级法治文化阵地5个、法治示范小区(楼宇)71个,设置法治宣传栏427块。
“线上+线下”普法模式构建起綦江区社会大普法新格局,让普法从“独唱”转变为“大合唱”,在全区掀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热潮。
抓牢重点群体 推进法治建设
“以对方的缺点或者故意造谣取一些具有侮辱性的外号,这就是一种语言上的校园暴力……”一堂生动有趣的法治教育课在新盛街道正自学校展开。
课上,綦江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莎姐”团队成员唐小岚变身人民教师,围绕“校园防欺凌、防性侵”主题,运用互动问答、角色扮演、列举事例等方式,讲述了性侵行为和校园欺凌的危害,引导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自觉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整堂课气氛活跃、深入浅出,让正自学校百余名学生受益良多。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綦江区法学会结合“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组建了“青春护航”工作团、“关爱明天·普法先行”老年普法志愿队等队伍。唐小岚就是“青春护航”工作团的其中一员,他们已开展法治讲座、“‘莎姐’进校园”“庭审进校园”“小公民法律课堂”“模拟法庭大赛”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达500余场次。
法治建设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了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綦江区法学会结合“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将法治纳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举办法治类专题讲座11场;将法治纳入党校主体班必修课程,所有街镇每年都邀请法律专家作讲座不少于2次,累计开展干部法治教育培训5.6万余人次。
创新治理品牌 维护和谐稳定
稻田里的谷子收完了,新盛镇石桥村村民李英(化名)便把喂养的鸭子放出来“捡漏”,没想到鸭子把同村村民刘勇(化名)的南瓜叶、南瓜藤踩坏了,引发争执。袁后立是当地“和议员”,听说此事后他立即赶往事发现场,站在公正的立场,给双方讲道理、摆“龙门阵”,最终使双方都消了气、握了手,相互道了歉,让小矛盾纠纷不过夜、不发酵。
周某芳与永城镇塘塆社、天井堂社等部分群众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但3年后,周某芳未按合同支付费用,群众反响极大。该纠纷在一、二级和议未果情况下,永城镇党委政府启动了“三级和议”,为村民申请法律援助,通过起诉等方式,最终调解结案。
近年来,綦江区法学会切实以品牌为引领,主动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按照“服务前置、关口前移、力量下沉、社会参与”的思路,助推基层法治水平和治理水平提升,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注入了法学会力量。
綦江区法学会自2017年以来创立“分钟法律诊室”,以“和议员”为主要力量,构建“三级和议”工作体系,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和普法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和不断完善,“和议员”已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润滑剂,“三级和议”已经是綦江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响亮品牌。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和议员”2048名,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达3万余件。
为更好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綦江区还充分利用川渝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将法治文化与茶馆文化有机融合,创新“乡里茶谈”普法依法治理品牌。
“乡里茶谈”采取“固定式+移动式”普法形式,通过设置“法治茶馆”和“说理堂”“孝善堂”形成“一馆两堂三治”,切实以自治消解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努力打好基层社会治理“组合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已建成固定式“乡里茶谈”11个,开展“三治课堂”200余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0余条,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及社会治理难题6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