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第三方测评乱象刻不容缓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不少第三方消费品测评平台,通过对产品测试评级,声称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一些测评平台还推荐商品乃至直接带货。消费者买到问题商品、质疑其公正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费品市场早已进入购销两旺的繁荣期。面对琳琅满目的海量商品,消费者往往一时难以作出抉择,这时,出于对商品功效或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关心,可能会把第三方消费品测评作为购物指南,特别是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网购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买东西可以不看品牌和价格,但绝对要看测评。
于是,打着“良心评测”“省时省力,不用再货比三家”的第三方测评机构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在一家测评平台评为“性价比一般”的商品,在另一家测评平台却被评为“最靠谱”,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不仅如此,自定评测标准、没有准入门槛,评测方法不专业、虚假测评、营销推广满天飞……第三方测评行业乱象纷呈。
所谓第三方测评平台,即与交易双方无利益牵系,往往具备非盈利性质,代表着独立、公正、科学和专业的评测机构,在大众心目中扮演刚正不阿“黑包公”的角色。实际生活中,主流媒体、官方机构在做产品测评时从数据采样,到数据比对,再到发布,都要遵循一套严格的流程和规范,以保证科学性、公正性。这也是民众信任第三方测评数据的原因。然而,一些社会商业机构在做测评时,充满了随意性、趋利性,加之缺乏监督,让评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大打折扣。
更有甚者,一些测评平台利益至上,为了赚取流量、谋取私利,不但没有与品牌方做利益隔离,反而进行利益绑定,使得评测标准形同虚设,以至于有些平台出现了“黑”竞争对手产品的情况。今年年初,广东省公布2020年查处的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其中,“小红花测评”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上榜,便是虚假测评的一个实例。
第三方测评平台恣意生长凸显监管盲区。目前我国对第三方开展测评服务没有从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规定。只要有一台手机,能上网,便可以发布所谓的“测评数据”。行业参与主体良莠不齐、标准缺失,为虚假测评、营销推广、恶意公关等灰黑产业链提供了温床。
公正科学的第三方测评数据,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参考,有利于强化产品、服务的质量监督,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商家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而非独立公正的、虚假的测评结果,涉嫌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害,也涉嫌构成虚假宣传或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维护不了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反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助长不正当竞争,恶化消费市场生态,危害不可小觑。
第三方测评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整治第三方测评乱象刻不容缓。相关部门要适时介入,建立健全测评行业标准规范,建设科学合理公正的测评机制与测评、投诉服务准入机制,提高市场门槛。要依法进行系统治理,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责任追究,引导行业向上向善。要完善落实公益诉讼制度,全面遏制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业乱象,让真正有志于开展第三方测评的机构秉持独立、公正、科学和专业的价值观,在喧嚣的市场泡沫中脱颖而出,让各式各样的虚假测评在法治的阳光下无处遁形,为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