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人记忆中的长津湖往事

  10月30日,电影《长津湖》票房超过《你好,李焕英》,暂列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

  作为国庆档热门影片,《长津湖》重温了那段71年前的历史。其中,志愿军战士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中以冻土豆果腹、风雪中被冻成“冰雕”等镜头令观众泪目。与此同时,家国情怀、集体记忆等情绪更是在社交平台集中释放……

  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上半生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下半生全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司法行政事业。他们就是从长津湖走出来的司法行政人。


  蒋时忠:零下40摄氏度,

  他们却把大衣扔了

  1950年,只有20岁的蒋时忠参加抗美援朝。他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那一年,朝鲜的冬天格外冷。在残酷的长津湖战场,当时的气温已到零下40摄氏度,蒋时忠和战友的帽子上、眉毛上、睫毛上全是厚厚的冰。然而,体感温度的错乱,却让蒋时忠和他的战友们大汗淋漓。热并非是因为穿得多,而是他们步履不停,正在赶赴另一个战场,生怕落下了就再也赶不上大部队,所有人都不敢停。为了不耽误行进,蒋时忠和战友们把“碍事”的大衣、毛衣都扔了,最后连穿在脚上的鞋子也扔了。可他们不知道,那是失温症的前兆。

  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了下去,再也没能站起来。最后,蒋时忠所在的机枪连成功完成了任务,可是120个人的连队,只剩下十几个人走出了长津湖……

  今年91岁的蒋时忠老人,是浙江省蒋堂农场(现为浙江省金华监狱)的离休干部。至今,这位老人对抗美援朝时艰苦的作战条件仍记忆深刻:“没有粮食,没有盐……真没办法了,战士们就会冒着风险去捡美军吃剩的罐头皮,用罐头皮当锅来煮菜根煮炒面,就能带一点咸味……”

  1956年,蒋时忠退伍转业后,全身心投入监狱事业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对服刑人员因人施教,对症下药,用心做好教育转化工作,竭尽全力把余生奉献给祖国的监狱事业。


  吴茂和:战友腹背被打穿,

  仍在报告敌机距离和高度

  说起在长津湖作战的经历,101岁的吴茂和眼圈泛红,手也轻轻颤抖。

  1950年11月,30岁的吴茂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20军高炮营副排长,在长津湖战场上屡建奇功。

  当时,吴茂和所在的第20军高炮营接到任务——誓死保卫公路桥。那是一座在长津湖地区的公路桥,是志愿军人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也是敌人的重点轰炸目标。敌机常常低空盘旋近距离挑衅,十分猖狂。

  1951年12月4日,天刚拂晓,监视哨报告,五架敌机正向公路桥袭来。吴茂和迅速指挥战友进入炮位,组织防空火力。

  很快敌机俯冲而至,炸弹像雨点般落下,机枪扫射密如筛沙。炮位上的观测员不断报告着敌机的距离和高度,可吴茂和却发现,观测员的声音有点打颤。

  “没事吧?”吴茂和问。“没事!”观测员故作轻松,继续在观测位上报着数据:“前方敌机距离100米、高度……”

  黑暗中,吴茂和突然感觉到有人栽倒在他肩膀上。他扭头一看,是观测员。“排长,我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快找人替我……”观测员虚弱的请求过后,就没再发出声音。

  吴茂和这才发现,观测员的棉袄上赫然出现几个大血窟窿——他的腹背已被击穿,脚底的雪被鲜血洇红,结成了冰。原来,观测员早就负了伤,但一直坚守岗位,直到失血过多两眼发黑,最后停止呼吸。

  “集中火力,给我狠狠打!”悲愤的吴茂和拿起观测员手中那台沾血的测远机,指引炮手跟踪射击敌机,所有后勤人员也都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志愿军的炮弹在空中织成密集的火力网,三架敌机当场被击落,另两架见势不妙,拖着黑烟向东南方向逃窜了。

  “在我心里,长津湖战役是最为惨烈的战斗,也是最为光荣的战斗。”吴茂和后来回忆道。

  1973年,吴茂和转业至浙江省蒋堂劳改支队(后更名为浙江省金华监狱)从事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1984年离休。他把“服刑人员”当成“学生”,以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为主题,向服刑人员讲述革命军人的战斗故事、烈士事迹,在服刑人员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使他们迷途知返,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杨兰亭:坦克炸了,

  他们也没能再回来

  1950年,参加完解放战争的杨兰亭作为通信兵入朝参战,他亲身经历了最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并在朝鲜战场两次荣立二等功。

  当年11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发起意图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杨兰亭所在五十八师奉命开往东线参加长津湖战役,并驻扎在长津湖旁高坡的背面。在另一面,就是号称从无败绩的“美利坚之剑”——美军陆战第一师。美陆战一师有大量重型武器和最先进的坦克,而杨兰亭和战友手中只有曾经缴获的武器,它们产自不同的地方,型号也各不相同。

  开战时,由于枪支弹药不匹配,后勤部队即便送来新的,也还是用不上。杨兰亭和战友只能用血打、用肉打、用意志打。“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打完子弹就拼刺刀,甚至用棍棒,找到什么拿什么打……”

  美军用重型坦克开道,火焰喷射器到达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烧。为了打破这种“绝对优势”局面,杨兰亭和战友就用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对抗敌军坦克。有的战士越过火线,爬上坦克,把手榴弹塞了进去。坦克炸了,他们也没能再回来。

  朝鲜停战协订签署后,杨兰亭转业回到了地方。

  1961年,杨兰亭支援边疆建设,被分配到了云南省第二监狱。他把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带到了新的岗位,积极投身于监狱建设,研究服刑人员改造手段、帮助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离休后,他依然活跃在云南省二监的讲台上,讲述真实历史故事,鼓励干事创业,他的热血始终沸腾。


  王德云:两条腿,

  犹如戳在地上的两根棍子

  今年102岁的王德云曾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长津湖战场,他被严寒夺去了十个脚趾,是一名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71年前,王德云所在的华野一纵三师八团机炮连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接到了直接入朝命令,他和战友们穿着单衣紧急奔赴战场。那年,朝鲜半岛正遭遇50年一遇的严寒。

  某天的傍晚,志愿军对美军发起了冲锋,但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很多战士身体被冻僵了,两条腿犹如戳在地上的两根棍子。别说膝盖打弯了,就是走起来也得靠躯干的力量往前挪。

  即使这样,也没有任何一个战士退缩,他们直挺挺地冲锋,一点一点挪着冲锋,用完全没有知觉的手指扣动扳机,继续冲锋!前面挪动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又马上向前,倒下、向前,倒下、向前……

  连续数日的行军、战斗,有的战士溃烂的皮肤同衣服冻黏在一起,根本没办法脱掉;有的战士穿着胶鞋,脚早冻得没有知觉了,他们干脆脱掉鞋,在冰冷彻骨的雪地里跑。王德云的十个脚趾头,就在在那场战争中,冻没了。

  1951年,王德云经特批复员,1960年转调至三天门农场(浙江省长湖监狱前身)工作,烧过锅炉,住过防空洞,几十年一直坚守在最平凡的仓库保管员岗位上。虽然双脚不利索,他却什么活都干,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1981年获评浙江省监狱系统先进工作者,1983年8月25日办理离休,1993年被司法部授予一级金星荣誉章。


  袁津溪:用冻僵的手

  护卫发报机的安全

  信息线,就是生命线。今年88岁的袁津溪,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前线指挥所报务员。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刚满17岁的袁津溪参加了长津湖战役。在前线指挥所,每日一摞摞的电报根本发不完。由于需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休息时他往往倒头就睡,睡得很沉,沉到敌军轰炸都吵不醒他。战场上,美军的探照灯一遍遍扫过,很亮,地上有根针都看得见。天天都在炸,山头上的弹坑一个连一个……

  他睡着时要不是还喘着气,战友都以为他牺牲了。袁津溪有几次醒来时,发现满身都是渣土和房顶掀下的茅草。

  但作为战士,这些他都不怕。他最担心的,还是怕毁掉自己的武器——一台发报机。

  为了不贻误军情,他冻僵的手来回在机器和纸张间穿梭。直到冻僵的手影响到发报效率,他才会焐一焐。一冷一暖,冻疮引起严重溃烂,即便淌着脓水发电报,他也没耽误任何一项任务。在长津湖战役中,袁津溪荣立三等功。

  袁津溪把他的下半生也全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司法行政事业。1982年3月,袁津溪转业至山东省潍坊市司法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1993年8月离休。离休后,他依然不忘发挥余热,以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为主题,讲述真实历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