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行为艺术折射社会反浪费法呼声

世界粮食日,千粒“黄金米”被扔


  在第41个世界粮食日,行为艺术家扔掉千粒“黄金米”反粮食浪费引起社会热议,进而引发全面反浪费的探讨。在防止粮食浪费的同时,应在其他方面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止和防范浪费行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使浪费现象无处可存。


  今年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其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

  当天,上海一名艺术家用500克黄金打造了1000粒纯金大米,然后一粒一粒扔进了黄浦江和上海的各个角落,宣称以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讽刺浪费粮食行为,唤醒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以更大的浪费制止浪费?”“明明是一场炒作,谁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扔掉。”“这样浪费金子讽刺浪费粮食叫艺术?”……不少网友对这一行为产生质疑,“用黄金制1000粒米扔黄浦江讽刺粮食浪费”的新闻冲上热搜,并在16日当天一度登上今日头条等热榜第一名。

  面对舆论质疑,这位艺术家接受采访时称他生在农村,从小知道农民种植粮食的艰辛,他想警醒自己,也警醒他人。不同的人对这一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接受程度也不同,他表示理解。

  据这位艺术家介绍,1个多月前,他从购物平台上选择信誉良好的珠宝销售商家购买了黄金并要求对方加工成米粒状,总共花费约23万元人民币。


  对出格的行为艺术

  监管部门早有警惕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借鉴西方行为艺术形式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也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事关行为艺术的话题也频频被舆论关注。

  例如,早在2007年,《东方早报》报道在上海的一次国际当代艺术展上,一台轧路机从堆放在停车场上的几吨苹果上轧过,然后再由专门的清洁工负责打扫。在该画廊的介绍中,苹果腐烂的过程是艺术家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这么一件“颇费思量”的作品,现场许多参观者都感到困惑,既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寓意,更为好端端的苹果最终被浪费感到无法理解。

  行为艺术虽标称是艺术家否定和批判精神在当代的一种传导方式,然而,一些行为艺术表演中,艺术家们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吸引媒体的目光,打着具有警醒和现实意义的旗号,频频上演令人迷惑甚至毁三观的表演。虽然一些行为艺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但也没能传递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甚至还有一些行为艺术连恪守底线也无法做到。

  这些出格的行为艺术也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2008年2月29日,原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制止在公众聚集场所进行裸体的人体彩绘表演活动的通知》,对打着“人体彩绘艺术”的幌子,完全与艺术相背离,而且亵渎人性尊严,败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止。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逐渐发达和网络直播的兴起,行为艺术在传播上也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势。例如,某艺术家、整形外科专家,曾将手术室化为行为艺术展厅,和受术者共同开启关于“棉花糖丰胸”直播的行为艺术。

  针对行为艺术通过网络直播实现与受众交流互动这一新动向,2016年7月1日,原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市场执法部门“切实加强网络表演管理,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秩序,必须对网络表演市场实行经常抽查,及时公开,坚决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行为艺术要有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某些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现象,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底线。

  特别是网络时代,每年都会涌现许多“行为艺术”,其行为是否是艺术,引发社会争议。

  “作品”发酵为公众事件,媒体报道、网络热议,这些“行为艺术家”自然成为全民焦点,从而晋升为“网络红人”,获得巨大的关注和流量,其追究“行为”本身是否是艺术的声音,也往往随时间而渐渐逝去。

  作家远方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很多浮躁者追求一夜成名,打着艺术的旗号,以惊世骇俗的出格行为吸引眼球,挑战道德和法律的边界。“或许他们认为这才是艺术最有意义的部分。”

  2013年,曾有两起行为艺术事件引起争议,一起是9月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安迪·沃霍尔”北京巡展开幕式上,一位标称是“艺术家、雕塑家、画家、书法家”的男子在现场释放了无数只苍蝇;另一起是在上海,一名女艺术家在抗议性侵的表演中遭遇两位男艺术家的“强吻和乱摸”。最终结果是,放苍蝇的“艺术家”被警方逮捕,涉嫌性骚扰的两位男艺术家被警方制止。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可臻表示,人体行为艺术应该有两个基本的底线——道德和法律。当前,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着转变。一部分人心态浮躁、观念畸形扭曲,希望通过外在的符号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但不管某种艺术如何前卫,只要是以“艺术”的名义,就应该在“艺术”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艺术需要创新,但并不是所有标新立异的行为都能称得上“行为艺术”。一场成功的行为艺术既能唤醒受众的感知和意识,还必须不侵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与社会秩序,实现和谐律动。


  期待出台反浪费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扔掉千粒黄金的那位行为艺术家称:“我没有扔在大商场这种人特别密集的地方,也不希望这些黄金扔了以后被很多人哄抢,那就违背了我做这件事的初衷了。另外,我要把它们真正浪费掉。”

  花费20余万元人民币,讽刺浪费粮食,为何不用其他方式代替?不少网友更是直呼:“其实丢我家也可以讽刺的。”

  对扔掉1000粒“黄金米”来讽刺浪费粮食的行为,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博士周岩壁表示,粮食主要解决温饱问题,艺术主要创造精神财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这位艺术家的初衷是好的,但为反对粮食浪费,将1000粒“黄金米”浪费掉的行为却有待商榷。

  艺术家萧宽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认为,为反浪费而浪费不是行为艺术。他说:“当代艺术讲究用独创的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但反思为何要以更大的浪费为代价?即使有思想,呈现给公众的首先是一种负能量,黄金这一贵金属同样不能浪费,这种以浪费讽刺浪费的行为不该提倡。”

  据了解,曾有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相关学者公开呼吁探索制定反浪费法。例如,全国人大代表陈代富连续三年向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呼吁国家出台反浪费法,遏制铺张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曾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建议国家加快制定反浪费法,并且及时出台配套措施,用法律规范社会行为,使“公共资源浪费有罪”观念深入人心,让公共资源浪费无立足之地。

  实际上,为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也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吴立志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粮食浪费比较严重,其他浪费现象也仍然存在。因此,应积极探索制定反浪费法,在防止粮食浪费的同时,也要在其他方面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止和防范浪费行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使浪费现象无处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