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一年 国网浙江电力率先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年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能源变革在之江大地加速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从能源的供给、配置、消费、技术、体制等多方发力,国网浙江电力下好先手棋,探索浙江的碳达峰路径与碳中和方向。


  重塑式打造新型电力系统

  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下,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都面临着系统性重塑,储能、氢能技术等将成为电网发展的有效支撑力量。

  国网浙江电力以高弹性电网为核心载体,系统推进“源网荷储”的协同互动,加快打造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

  具体来看,即以电网弹性提升主动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和高比例外来电的不确定性,通过资源集聚、弹性承载、数字赋能、机制突破等,走出一条受端大电网多元融合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之路。

  国网浙江电力服务开源,通过特高压交直流线路,提升清洁能源入浙能力,积极发展本省风电、太阳能发电并确保全消纳。截至今年8月底,浙江并网新能源电站303个,并网容量2189万千瓦,首次超过全省电源总装机容量的20%。

  国网浙江电力注重电网弹性智能发展,实施输电通道动态增容和分布式潮流控制技术等,提升区域电网承载力和安全性。同时,有序引导工厂、商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电力用户参与负荷供需调节,预计到2023年,浙江电网的柔性可调节负荷将达到千万千瓦级别,相当于一个特大型城市的用电规模。

  储能、氢电耦合等新技术应用在浙江陆续落地。

  9月9日,杭州亚运低碳氢能示范工程启动建设。该项目由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与格力电器联合开展,将利用电网谷电和光伏发电制造“绿氢”,每小时可制氢约200标方,供格力园区内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大巴车和氢燃料物流车使用,还能通过“氢、光、储”多能互补,将余量氢气储存起来,在电网用电高峰时,通过燃料电池发电产生电能,扮演电网“充电宝”。

  “源网荷储”柔性互动在嘉兴海宁尖山也有新诠释。海宁尖山“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于今年挂牌成立,并打造了“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大脑,精准高效地协调好“源网荷储”这个“四肢”。不需人工干预,系统算法可以帮助光伏发电输出的电压实时稳定。尖山芯能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接入该系统,电能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良品率提升了近5%。

  同样聚焦“高弹性”,一张全域零碳能源互联网正在丽水生成。这里创新发展了风光水储能源汇集站模式,实现各种电源时空耦合、互补互济,提升清洁能源发展效益效率。

  据测算,风光互补可有效降低一半以上的调峰需求。而能源汇集站正是将区域内的风、光、水等能源汇集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光与风、光与光、风与风之间的互济和支援能力,释放电网弹性消纳空间,提高电网资源配置效率。

  在电力系统的重塑式变革下,在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能源供给下,浙江高质量碳达峰的愿景也将达成。


  以电为中枢辐射全行业

  除了推进电力系统自身的创新建设,以电为中心的降碳减排能量还将辐射至更广的范围。

  电力是优质高效的二次能源,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电网作为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平台,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将发挥“纽带”“杠杆”作用。

  浙江省碳达峰的重点领域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相关数据显示,在浙江,能源领域占碳排放总量近70%,电力碳排放占全社会比重超过50%。考虑后续供给侧、需求侧进一步清洁化,电力对浙江碳达峰贡献度将超过50%。

  国网浙江电力在交通、工业、农业、校园、景区、港口、商业餐饮、居民生活等全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加速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再电气化。以交通为例,浙江的公交领域电动化率已达37%以上。2020年,浙江通过推广电动汽车减少碳排放56.2万吨,如果将浙江目前的全部燃油汽车替换为电动汽车,将减少全省总碳排放量10%以上。

  国网浙江电力还通过开展清洁能源、综合能效、多能供应、新兴用能、智慧用能、能源交易等综合能源服务,全领域推进节能减排。小到绿色智慧照明,大到建筑能源管理,都可以通过优化用能解决方案,提升能效水平。

  国网浙江电力承担建设了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当前已接入省内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四大行业数据3.2亿条,贯穿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与能源运营、能效与碳排放监测分析,为服务政府整体智治、经济社会发展、清洁低碳转型、社会民生改善做好战略支撑。

  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国网浙江电力在湖州率先推出“碳效码”,推进企业节能改造,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碳惠贷”等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实现“低碳+增收”。8月20日,浙江志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凭借“碳效码”3级等级获得了碳效贷款1345万元。该企业负责人丁志农说,贷款将用于绿色技改,完成后预计单位产值碳排放量下降近10%。

  在杭州萧山,一个“双碳大脑”也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个智慧大脑深层次汇聚了电、气、煤、油等重要数据,并利用能-碳、能-电、电-碳关联算法,构建能源、工业、建筑等六大领域碳排放计算模型,建立“双碳”管理指标体系和区级、部门、企业的3级驾驶舱,实现各方协同,促进碳管理“一体智治”。

  助力提升光伏项目发电效能的“绿电碳效码”正在推广应用;借力大数据,衢州在全国首创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基于国网新能源云的浙江省工业碳平台场景应用正式上线……将能源与数字化结合,国网浙江电力还在继续勾勒着越来越大的应用版图,推动能源电力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以中坚之力推动经济结构清洁化高效化。


  共建共享的低碳价值共同体

  来自上海的背包客余萌萌在杭州淳安县下姜村“栖舍”民宿体验了“低碳入住计划”,获得了一张专属的“电子碳单”,并用自己的绿色用能行为赢了绿色积分、抵了部分房费。这一“碳单”,已为浙江500多家酒店降低能耗将近10%。

  在湖州,基于“绿聚能”平台,民宿安装的智慧系统可实时观察游客入住房间的用电能耗。达到绿色环保区间,游客即可领取“生态绿币”,向店家兑换住宿优惠。

  用户以自己的绿色用能行为转换“真金白银”,这便是普惠碳市场激发出的绿色低碳消费潜力。

  从衣食住行游发端,到构建更大规模的减排量、配额碳市场,浙江一直在探索。国网浙江电力致力于完善低碳循环导向的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推动能源关联环节和领域形成广泛联系的价值共同体。

  在宁波梅山,国网浙江电力最早探索构建高弹电网市场化机制,尝试“机制减碳”:试点高弹性电网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源-荷-储-碳-能”5类场景,首创消费侧竞价的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满足外贸企业获取欧美订单的碳排放考核指标要求,推动国家层面建立国际认可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体系,并创新碳资产交易,达成国家电网系统内首笔碳资产国际交易。

  从试点培育到各地渐次开花,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双碳”行动催生了一系列变革。

  绿色电力可交易。9月7日,浙江32家风光发电企业与30家电力用户合计成交50笔交易,成交电量超3亿千瓦时,用户侧自愿在目录电价基础上平均加价0.01元/千瓦时。购买了“绿电”的企业,企业品牌和竞争力得到提升,新能源企业通过卖出“绿电”,获得额外增值收益,实现双赢。

  绿色技术可交易。8月18日,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完成首批7项绿色技术的交易,意味着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正初步形成,带动绿色技术产业链上下游价值创造和价值共享。

  减排量可交易。浙江温州启动分布式光伏碳资产聚合试点,企业的光伏发电除了售卖电量获取收益,还能把光伏清洁能源上网的电量折算成自愿减排量。当地供电公司将这部分减排量通过国家核证后,企业就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碳排放量化、资产化,让环境成本化,倒逼更多企业主动减排、优化用能结构,国网浙江电力积极参与到碳市场建设中,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践行低碳不再只是某行业、某个个体在履行职责,而是全民参与。用能者也在成为供能者,通过需求响应,与电网形成互动。去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将需求响应范围扩大到涵盖居民用户;今年则试点开展了连续多日负荷响应专项市场交易,并探索需求响应服务费用的共享共担。

  在浙江碳达峰、碳中和的远征中,共建共享的低碳生态圈与价值共同体打造,已行进在路上。低碳乃至零碳,也将成为未来的流行生活方式。

  (图片由国网浙江电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