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大考下的人民调解“武汉实践”
及时化解涉疫纠纷 深入开展法律服务
在武汉市的两次全民战“疫”中,人民调解工作再一次发挥其分布广泛、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及时化解涉疫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为维护疫情及“后疫情”期间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27日,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南延线(纸坊线)北华街、纸坊大街两座车站恢复运营。至此,武汉轨道交通线网240座车站已全面恢复正常运营状态。
此前一天,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2021年第6号):“江夏区纸坊街郭岭里小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至此,武汉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两条消息,让武汉市民欢欣鼓舞。继2020年与新冠肺炎病毒进行的一场阻击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武汉面对新一轮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最终守住了抗疫成果,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抗击疫情的战场,也是基层治理的检阅场。在武汉市的两次全民战“疫”中,人民调解工作再一次发挥其分布广泛、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及时化解涉疫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为维护疫情及“后疫情”期间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不打烊”
几年前,武汉市青山区刘某等70位业主将自己的房屋租赁给武汉某酒店做家居客房,约定某酒店每月向每户交纳1980元租金。2020年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某酒店没有如期交纳2020年第二季度租金,还同时向70位业主发出公告,要求业主免收酒店4个月的租金,如果业主不同意便退租。70位业主不同意某酒店的要求,双方由此产生争议,遂向武汉市青山区红卫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由于纠纷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且涉及人员多、调解难度大,为尽快化解纠纷,该调委会指派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在武汉市司法局、青山区司法局、街道及社区等多方参与下,当事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及时化解了这起群体性纠纷。不久前,此案也作为司法部公布的5个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案例之一,向社会公开展示。
记者从青山区司法局了解到,青山区的12个街道,分别建立了12支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各类调解组织成员、执业律师组成的调解法律服务队,针对与疫情相关的劳动劳务、房屋租赁、医患关系等新动态、新问题加强研究,对辖区内调解组织开展涉疫纠纷调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特别是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提出指导意见,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据统计,从2020年至今,青山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05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约一万件,其中重大矛盾纠纷210件、涉疫矛盾纠纷600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青山区坚持做到人民调解工作“不打烊”,形成了“天天敲门组”“怨气栏”等多个具有青山特色的调解品牌。
据介绍,所谓“天天敲门”的矛盾纠纷排查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线上调解阵地,比如社区网格QQ群、微信群等,在线上排查纠纷隐患,宣传抗疫法律法规;同时,青山区还开发了线上“怨气栏”,即“武汉市人民调解系统平台”“青山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线上调解申请操作方法,引导当事人在网上化解矛盾纠纷,做到疫情防控期间调解服务“不断线”,通过提前分析研判,减少了当事人调解所需时间。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武汉出现第二轮新冠肺炎疫情后,青山区司法局迅速开展了“百名调解员进社区”活动,编印《青山区百名调解员进社区工作联系册》,形成局领导、各科所局中心工作人员进社区、社区调解员进门栋的工作格局,深入社区积极稳妥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矛盾排查、纠纷调解、法治宣传、志愿服务等法律服务工作,为社区的平安稳定护航。
疫后开展社会矛盾纠纷集中化解
实际上,青山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人民调解工作“不打烊”,只是武汉市各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自去年武汉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并最终重启以来,武汉市司法局就立足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市、社会和谐稳定三项重点任务,在全市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社会矛盾纠纷集中化解专项行动。各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区、街、社区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基础性作用,在专项行动中抓特点、抓特色、抓亮点,抓出了成效。
武汉市硚口区司法局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针对“疫后综合征”,分别构建了“1+X”纠纷信息采集机制、信息梳理预警机制、调处预案机制;武汉市黄陂区司法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原则,严格落实“两排查一分析”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对排查出未化解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逐一梳理、逐一分析研判、逐一化解销号,做到件件有分析、事事有着落;武汉市新洲区司法局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群体巨大,因疫情滞留家中导致家庭纠纷以及复工复产复市引发的纠纷隐患突出等情况,坚持“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原则,对排查出的纠纷,依法引导,合理疏导,分类处置,将众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其他各区司法局也都对后疫情时期可能集中出现的纠纷进行了预警分析,加强对涉及合同履行、劳动纠纷、房屋租赁、群体性矛盾、居民生活相关矛盾等纠纷进行了重点排查。”武汉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司法局在启动社会矛盾纠纷集中化解专项行动期间,还同步启动“律师结对化解信访重点问题百日攻坚”活动,挑选30名精干律师,对照信访重点问题,实行“一对一”责任分解、就地化解。据不完全统计,专项行动共调解案件4.7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9.9%,履行率99.8%。
形成各具特点的
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和品牌
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武汉市司法局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期间工作机制,压实社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属地责任,建立工作台账,逐一登记建档、逐一分析原因确立调解措施,逐一明确化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重大社会矛盾纠纷“一案一档”,实现了每日有汇报、有调度。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武汉市司法局将非常时期的线上工作,转向了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比如,武汉市“解封”后,市司法局就联合各区司法局举办了线上线下矛盾纠纷化解系列专场活动。
在青山区,市、区两级司法局向市民赠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活动中调解工作宣传册》《武汉市抗疫复产惠民惠企政策法律知识300问》等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相关的法律读本,还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公布现有人民调解资源,便于市民就近、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在硚口区,市、区两级司法局联合街道及社区针对“后疫情时代”凸显的问题,以“探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创新线上调解+模式”为主题开展了“调解+”线上线下直播活动;在武昌区,市、区两级司法局联合街道及社区以专场活动的方式推介“诉调对接”“警调对接”等有益做法,将“1+2+2+N”调解机制(即1名司法干警、2名人民调解员、2名固定律师、若干名律师调解员)、“民警+人民调解员+律师”工作模式及工作经验介绍给广大市民。
“针对疫情后可能多发的用工、租赁、交通、医疗等矛盾纠纷,我们加强了预判,加强了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多种机制和多个调解工作品牌,大大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据武汉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陂区不仅在全区实现了“一街一品牌”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全覆盖,还结合远郊区特点,组织发起了黄陂区、红安县、大悟县、孝昌县三市四县(区)接边地区联防联调工作联席会,促进了接边地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洪山区针对该辖区企业多的特点,在6个园区依法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园区内企业之间、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极大优化了营商环境;武昌区依法设立旅游纠纷调委会,还培育扶持了一批律所调解团队和律师调解员,成立了驻法院、派出所的律师调解室,不断丰富“大调解”模式内涵;东湖高新区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有序开展“法院+公证”新型工作模式,有效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江汉区依法设立湖北省美容化妆品业商会调委会、武汉市建筑装饰协会调委会、武汉市知识产权纠纷调委会,增强了调解的行业性和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