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法治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摄取于全球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才能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认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厚植法治中国的文化根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形式多样的法治宣讲活动,以案普法、以案释法,用典型案例加大普法力度、引领法治风尚,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城乡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治,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让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不论名气多大、流量多大、平台多大,都必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者必将受到法律惩处,付出沉重代价。要坚决依法查处和遏制“阴阳合同”、偷税漏税、“饭圈”乱象等违法失德失范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坚持法治文化建设从青少年抓起,增强青少年宪法法律观念,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深入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系统工程,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一定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