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防城港市大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边境样板”
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
——广西防城港市大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边境样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立足“边境特色、海港特色、民族特色”,按照“1+5+1”政法工作思路,科学把握市域社会治理规律特点,创新推行“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打造出市域社会治理“边境样板”,走出了一条具有防城港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2020年,防城港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从2016年全区排名末位跃升至前列,连续15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突出党建引领 构筑“共同体”
筑牢社会治理“同心圆”,明确五级书记抓社会治理责任。市、县两级党委书记为本市域或县(市、区)域社会治理的总负责人,党委政法委书记为具体负责人。在乡镇(街道)一级,党(工)委书记为总负责人,党委政法委员为具体负责人。在村(社区)一级,党支部书记为总负责人,另明确一名支委成员具体抓社会治理工作。在基层网格,网格党支部书记为本网格社会治理的总负责人。通过五级书记抓社会治理,实现辖区内统筹党政军警民治理合力,一级抓一级,着力打造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
建立社会治理“朋友圈”。紧紧牵住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这个“牛鼻子”,建立基层党建“1+N”制度体系,推出签订共建协议、服务双向认领、社区双报到等措施。建立平安网格联动协调机制,推动平安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与挂钩联系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常态化的矛盾纠纷联调、重点问题联治、社会治安联防、重点人员联管、法律服务联动、和谐平安联创的“六联”工作机制,实现基层治理资源共用、工作共抓、成果共享。
构筑社会治理“桥头堡”。顺应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在社区(村屯)党组织领导下,以网格为单位,整合网格内党员力量,建立网格党支部(有条件的成立党支部、无条件的成立党小组),确保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居民300人以上的居民小区及在职人员100人以上商务楼宇,原则上都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充分发挥一线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管理好、服务好、治理好网格内的人、事、物,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突出主体责任 细耕“责任田”
以项目化推进。把市域社会治理重点任务从中央工作指引确定的88项扩展到98项,并细化成280多个具体项目,分解到全市34个部门(单位),制定“作战图”“时间表”,以项目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以清单化落实。对98项重点任务逐一设定完成时限,其中包括2020年完成32项、2021年完成26项、2022年6月前完成25项和长期坚持的15项。目前,2020年的32项任务已完成,2021年的26项任务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
以责任化问效。通过细化“管好人”“管好事”“管好区域”考评内容,把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对4个县(市、区)、88个市直单位的平安建设专项绩效考核,并加大考评权重。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强化落实综治平安建设“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拓展市域治理纵深度,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突出基层基础 夯实“硬底盘”
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防城港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根本,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科学划分网格。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无缝覆盖、方便群众、精细管理等要求,进一步做细网格划分,并把学校、医院、较大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划为独立网格。目前全市划分1223个网格,将6000多名党员、物业管理员、保安等发展成网格员。依托综治信息系统,把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基层社会治理元素全部录入综治信息系统,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全覆盖。
明确网格员职责。要求网格员做到“三清四明一不”,即:做到人员底数清、人员去向清、人员分类清,实现对各类人员的精准服务管理,做到社情动态明、矛盾情况明、环境状况明、群众需求明,实现对事务的精准有效处理,守住网格“不出事”的底线。
实践“三管”维度。对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九类重点人员和婚恋纠纷、家庭纠纷等五类纠纷,深入开展精准排查化解、精细化服务管控。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社区(村屯)警务+网格化综合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落实“三官一律一网格”工作体系(即每个网格都有一名联系服务的警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下沉到网格,深入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活动,全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全力统筹好社会治理资源,全社会协同发力,做好基层社会治理事务分类处理,做实做细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确保在“最后一公里”、最小区域(网格)“管好人”“管好事”“管好区域”。
突出示范引领 描绘“新图景”
突出制度引领。建立健全“1+5”规范性协管和“1+4”规范性协查文件等配套制度体系,推动党领导政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政法工作始终正向前行。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教育引导全市政法干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正风肃纪、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干警能力素质提升、政法干部轮岗交流等制度机制,不断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加强网格共驻共建服务、网格事务协同处理、网格事项督办等机制建设,全面激活市域社会治理“一盘棋”。
突出目标引领。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作用,在全市着力构建一批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的红旗社区(村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保障的平安社区(村屯)、人民群众尊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社区(村屯)、人民群众讲文明卫生重绿色环保的美丽社区(村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社区(村屯),真正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从而实现平安网格、平安社区(村屯)、平安乡镇(街道)、平安县(市、区)、平安防城港。
突出示范引领。市级政法各单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两个具有地域特色、系统特点的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各县(市、区)打造一个以上乡镇(街道)综合治理示范点,农村、社区各打造一个以上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全市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优秀网格、“三官一律”先进工作者、十佳网格员等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各地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其中,东兴市加大社会协同、发动群众参与,总结出让外卖小哥“兼职”警务信息员、强化志愿服务、成立专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室等经验做法。上思县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情况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管理难度大的实际,以健全“组织、服务、保障”为突破点,探索构建“一网统筹、事事入格”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港口、防城两城区着力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采用“大数据+大脚板”法,基层治理更加精准化,网格化管理更加精细化。
突出源头治理 打出“组合拳”
持续打好国家政治安全保卫战。深入开展“净网”等专项行动,及时发现预警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线索,推进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常态化。加强重点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严密落实重点人员教育管控措施。深化严打暴恐活动和打击网络暴恐音视频境外源头专项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暴恐案事件的底线。
持续打好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机制,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到边境封控和抵边村屯的治安管控,织牢织密了边境值守巡控网,有效阻止了疫情通过出入境渠道传播,确保了国门边境安全无虞、出入境秩序安全有序。广大网格员积极投身一线,当好疫情防控“守门员、宣传员、服务员、信息员、巡防员”,构筑起疫情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持续打好打击违法犯罪攻坚战。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和“亮剑·2020”系列行动,对黑恶势力保持“零容忍”,“打伞”“破网”同向发力,查破全国扫黑办督办的涉黑专案,刑拘158人,逮捕85人,查扣涉案资产资金2.4亿元。为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开展禁毒严打攻坚战,严打跨境、跨区域毒品犯罪活动,全市禁毒工作呈现“一升三降”良好态势。上思县通过筑牢“三大防线”,打好“三大战役”,强化“五个精准”,落实“五个到位”,禁毒重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5月18日,上思县获自治区禁毒办命名为“广西区禁毒重点整治示范县(区)”。
通过“科技打传”“数据打传”“信息打传”“精准打传”,强力持续开展“狂风”“清风”“猎传”等专项大行动,坚决打赢传销歼灭战,全面遏制了聚集式传销发展势头。2021年初,防城港市顺利摘掉了全国聚集式传销重点整治城市的帽子。深入开展“亮剑2021·六打”专项行动,着力提升打击提质增效。2021年上半年,全市共立刑事案件破案数、刑拘数、逮捕数、移诉数同比分别上升11.6%、73.3%、57%、28.9%,现发命案连续7年保持破案率100%。
突出科技支撑 织密“防火网”
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显微镜”“望远镜”作用,为防控风险、精准治理、信息惠民插上“智慧翅膀”。
持续推进雪亮工程。累计投入14300多万元,建设完成“一总两分”平台(雪亮工程互联共享总平台分为综治分平台和公安分平台),全市1.1万个视频监控资源实现了联网共享,建成了全市“一张网”。
持续推进智能布控固边。建成全国唯一“空、天、地、潮”四位一体边境烟草打私情报指挥中心、广西首个边境情报研判中心,创新“1+6”烟草打私网,把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14个平台融合使用,打造“情指一体化、指挥扁平化、预警智能化、图像全息化”一体化处理计划。搭建完成“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重点人员、涉案(盗抢)车辆比对数据库,抵边警务室热成像预警系统、两翼便道监控系统、查验流管系统、雷球系统和无人机巡逻全部进入实战运用。
持续推进网格“智治”工程。搭建教育、铁路、城管、应急等多个横向雪亮应用平台,“雪亮铁路”“雪亮校园”等建设与应用工作获充分肯定。推进百姓天网建设,在全市所有村屯安装视频监控21262个。开展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在城区所有住宅小区、宾馆建设一批人脸识别摄像头。建立网格指挥中心,与各级综治中心一体运作。通过大力建设数智综治中心,以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为平安建设指挥中枢,实施网格“智治”工程,提升了动态复杂条件对人、地、事、物和风险隐患全方位感知的及时性、处置的科学性,为市域之治提供智治支撑,展现“数字化”“数据化”魅力。
突出法治保障 凝聚“正能量”
扎实开展“以法护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聚焦政法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市级政法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各大企业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建立健全政法机关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严厉打击聚众扰乱企业秩序、侵害企业生产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法治体检、周边治安整治、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活动,精准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着力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法治“沃土”,法治环境、营商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扎实开展信访法治化建设。市、县两级建立重大涉稳问题和信访积案“六人组”法律会审专班,坚持关口前移,推动重大涉稳问题和信访积案案结事了。在31个接边地设立“涉外民间纠纷调解室”,配备熟悉越南风土人情通晓越南语言的人民调解员;建立以双语法官为核心的中越商事纠纷巡回法庭,创新法官、特约律师加上双方当事人“生意中间人”的“2+3”新型审判调解模式,推动涉外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扎实开展法治“八进”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教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单位、进网格、进家庭活动,营造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充分运用“互联网+法治宣传”载体,着力打造以网站、微信、微博为核心的新媒体法治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立由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组成的“普法小分队”,深入网格开展“法治讲堂”活动500余场次,解答群众法律疑惑,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