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干警卢俊宇:左手法律,右手技术
从重庆市丰都县栗子乡双石磙村到重庆主城区,足足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沿着这条路线,卢俊宇每周都要开车进一次城。其实,进城是为了回家,他是个纯粹的城里人,但近三个月以来,他不是待在田间地头,就是走村串户,也因此多了几分乡土气。
事情要从他主动请缨参加乡村振兴的工作说起。4月中旬,他还是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业务保障部检察技术一科科长,而现在,他成了双石磙村驻村第一书记。
两个身份转变之间,他还见缝插针,赴北京参加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竞赛,并获得“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业务能手”的称号。可以说,从技术型检察干警到驻村书记,卢俊宇从检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稳健。
技术与法律
学生时代的卢俊宇,所学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父母对他最初的设想是,毕业后坐办公室,至少不会太辛苦。他也确实像个文质彬彬的都市白领,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慢条斯理。
然而,一次检察院的实习,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忆及那段经历,卢俊宇耳边又回响起那名嫌疑人态度强硬的一句:“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那时,他在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实习,负责撰写审查批捕文书,有机会接触到检察院的各类案件。有一次,他跟着检察官会见审查批捕期内的一名涉嫌贩毒的嫌疑人,以确定后者是否具备批捕条件。
和想象中的不同,没有悔意、丝毫不惧,卢俊宇见到的是,在检察官告诉贩毒所面临的法律后果时,粗着脖子叫嚣自己不怕死的样子。
初出校园的卢俊宇大为惊愕,他不能想象,一个生长于都市的市民,法治意识竟薄弱到如此地步。他开始意识到,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转。他毅然决定从事法律工作!
对于卢俊宇的想法,父亲是举双手赞成的,他做了一辈子的法务工作,一直期待儿子能子承父业。其实,在父亲的影响下,卢俊宇早已萌生走法律道路的想法。而检察院的实习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规划。
大学毕业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他先是进入律师事务所学习工作,期间以高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随后,他考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检察院,从事检察技术与信息化工作。所学与志向终于在此交汇。2013年,他被调入重庆市检察院,开始独当一面,肩负起电子数据取证、鉴定等相关工作。
事实证明,曾经的工科学习不仅赋予他技术特长,也让他养成了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思维习惯。
一次,重庆市检察院调查一起网络诈骗案,需要通过技术进入相关网站后台,核实涉案金额。但问题是,以往检察院信息技术人员和司法会计往往“各自为战”,独立开展工作,在当时的体制下,前者收集到的电子证据与后者能够查阅判断的专业账簿之间,始终隔着一条沟。
接到任务后,卢俊宇打破固有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创建了“电子数据+司法会计”联合办案机制,实现信息技术人员和司法会计的密切合作,双方共同出具检验报告,形成案件的关键证据。最终,多名被告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同事们眼中,卢俊宇一直是个乐于思考、工作踏实的“技术控”。正是这些技术之外的品质,让他不断突破自我,在工作中完成一次次蜕变。
公益诉讼新挑战
2019年的某天凌晨,时间刚过四点,重庆市检察院鉴定中心的实验室里,亮了一晚上的灯终于熄灭了。
就在熄灯的几分钟前,卢俊宇刚刚结束前一天的工作,他熟练地抽出角落里的行军床并展开,抓紧时间休息,因为5小时后,他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办公桌上压着一张纸,上面是卢俊宇手写的现场勘验思路。两天前,重庆市检察院接到举报:某混凝土公司处理废水废渣不当,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自2018年重庆市全面推进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以来,卢俊宇团队接到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件。这意味着他们几乎没有经验可循。在现场1000多亩地的取证范围里,重点调查什么内容、团队如何分工、要准备哪些资源设备,都需要一点一点摸索。
而对卢俊宇来说,现勘程序并不是唯一的新知识点,案件涉及的环保方面专业知识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混凝土的生产流程、其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重庆地表水相关法律法规、涉案场地管辖归属等等,都需要从头学起。
准备时间十分有限,短短两天内,他就要掌握这些信息,并制定出现场勘验方案。为了理出头绪,出勘的前一天晚上,他干脆留在单位通宵工作。
其实,加班加点对卢俊宇团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有时临近下班,但案件处理来了思路,他们也舍不得下班,直到工作完毕后再离开,或者实在太晚,就在单位睡下,除了行军床,办公室里的沙发也成了他们的临时床铺。
尽管工作辛苦,但卢俊宇乐在其中。自他进入市检察院以来,接手的每个案子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新知识。比起按部就班的办公室白领,他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检察院的工作,后者充满未知和挑战,而这份新鲜感让他得以对工作永远保持激情和冲劲。
这样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很难不引起关注。2017年,部室领导对他委以重任——筹建重庆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
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市检察院搭建起“一机、一箱、一网、一库”的“四个一”技术支持体系,包括无人机现勘飞行大队、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公益诉讼智慧网和专家人才库。尤其是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室的组建,在全国检察系统尚属首批。重庆市检察院的敏捷反应背后,是卢俊宇和同事的潜心调研和细致思考。
早在筹建之初,“四个一”中的“一箱”指的还是针对水质检查的快速检验箱,是一个方便携带的工具箱。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工具箱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情况,比如检测样本PH值的试纸很容易受潮湿天气影响,从而出现显色不明显的情况,还有一些稍复杂的化学实验,也难以在现场展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俊宇和同事走访市公安局环境执法大队、市生态环境局环保大队,试图找到更好的经验方法。就在此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发起全国第一批快速检测实验室的报名申请,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他们带来了问题解决之策。
实际上,快检实验室不仅能提供稳定的实验室环境,同时也能以此为依托,实现与行业内相关部门,包括第三方专业检测实验室的业务对接,并加强技术上的交流学习,可以说一石二鸟。卢俊宇和同事赶紧抓住时机报名,重庆市检察院得以在快检实验室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下沉基层,投身基层治理
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至今,卢俊宇已获得三等功3次、嘉奖2次。但他并不满足于当前的成绩。
工作带给他最大的价值感在于,参与社会治理,作出自己的贡献。不过,他始终觉得,作为检察院的技术干警,距离基层还太远。于是今年,借着乡村振兴的契机,他终于如愿下沉基层,开启了村务治理的新挑战。
工作比以前更忙了。出发双石磙村前,爱好运动的他特地带上了绳子,想着休息的时候能跳跳绳保持锻炼,但繁杂的村务还是让这根绳子闲置下来。
相比在市检察院的工作,卢俊宇不再仅仅是监督者,更要想办法解决发现的社会问题。新问题远比过去的技术任务更加复杂棘手。比如去除一些村民的“懒汉思维”,带动他们自食其力改善生活,再如革除当地“穷养厚葬”的不良风俗,这些都无法一蹴而就,只能慢慢“调理”。
前不久,他提出在村里办“巡回法庭”的设想,通过向村民开放法庭,实现法治教化的作用。首起案例很成功,年过九旬的原告在庭后连声致谢出庭检察官和法官,解决了子女推卸赡养责任的问题,也给村民们上了一节“穷养厚葬不可取”的生动课程。
卢俊宇的想法还有很多,他打算在未来通过对农村老人赡养、未成年人抚养、农民工讨薪等案件的个案引导,增强乡村法治观念,引导乡村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除此之外,他的构想还包括村里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他踌躇满志,向着理想与初心继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