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法学会探索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发挥智库作用 服务法治实践


  “瓯海区法学会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政策支持,定期组织法学会会员、律师调解员对中心受理的案件开展抽样评查。”近日,记者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采访时,该中心副主任戴婷婷介绍。

  始建于2017年初的该中心被瓯海人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当地法学会会员深度参与其中。“我们充分发挥法学会桥梁纽带作用和法学法律专业优势,创新推动法学会入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广泛动员法学会会员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取得明显成效。”瓯海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叶青松告诉记者。

  近年来,温州市法学会根据浙江省法学会的有关要求,以瓯海区法学会为试点,积极参与到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温州市已有11个县(市、区)法学会组织的法学法律专家和会员入驻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2020年,温州市各级法学会共参与、指导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3863件,化解率达83.87%。


  优化调解队伍结构

  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2019年10月,温州市作为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一,伴随着《温州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正式发布,开始加速推进相关工作。法学会如何参与进来,在平安温州、法治温州中贡献力量?这是温州市法学会秘书长朱振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加强社会治理就是要让全民全社会以及各行各业人士都能参与进来,所以首先得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学会会员的行业覆盖面和社会联系面。”他告诉记者。

  为此,温州市法学会改变过去只面向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会员组织结构,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法律实务应用技能与纠纷调解实战并重为优先入会标准,吸纳行业协会会员、镇街基层治理一线工作人员、专家学者、退休政法干警、德高望重的乡贤等群体加入法学会,同时根据会员特点分类建档立卡,确保在需要的时候最大化发挥其专业优势。

  “我们将瓯海区级各行业协会及镇街基层治理工作者纳入新一届理事会,同时吸纳矛盾调解中心立案庭窗口、劳动仲裁、司法调解等82名工作人员成为法学会会员。他们直接面对群众,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叶青松介绍。

  在瓯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除了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信访局、司法局、人社局等7家单位成建制入驻外,还实现了区纪委、市场监管局、卫健局、行政执法局、总工会、团区委、妇联、住建局等10家单位常驻,以及区教育局、民政局、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局、税务局等7家单位轮驻,其他区属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点单入驻”。“形成了‘一中心十平台七大功能区’,实现了矛盾化解、应急处置、风险研判‘三位一体’的功能布局。”戴婷婷说,法学会会员分布在不同的服务管理平台,为来访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50余项。


  优化方式方法

  打出参与社会治理“组合拳”

  按照温州市法学会的构想,健全完善法学会会员队伍后,就要考虑如何最大化发挥其所在领域、所学专业的优势。“为此,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优化了方式方法,打出了咨政建言、调处矛盾纠纷的社会治理‘组合拳’。”朱振帼说。

  温州市法学会立足“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大背景,与该市社科联、高校法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社会治理领域专题学术研究,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在全市县(市、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立健全法学法律专家会诊会商机制,由专家作为独立第三方主动参与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的会商会诊,并根据需要组织会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事项听证评议、复查复核等工作。

  同时,温州市法学会还逐步推进全市县(市、区)法学会与所在镇街、调解组织等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组织交办、志愿认领、“一案一议”等方式深度参与各类矛盾纠纷及信访问题化解工作,从法律角度为当事人提出意见建议,推动问题在法律政策框架内化解。另外,群众或有需求的机构和实体企业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点单”式选择有威望、有影响力的调解专家、法学法律人士或者德高望重的知名乡贤以及其他合法的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参与帮扶调解、释法解惑。

  以瓯海区法学会为例,他们在区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借助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服务平台,创新推出“点单+派单”服务模式,由各镇街(开发区管委会)、区属职能部门向区法学会及政法委平安办“点单”。根据“点单”需求,配送相应的宣讲课程至服务领域。“此举确保了平安法治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市场、进医院等重点领域全覆盖,将贴心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叶青松告诉记者。

  另外,温州法学会还借助智库优势探索建立以人民调解为主,社会帮扶、心理服务等多类手段并用的“一主多元”纠纷调处模式,同时统筹法学会律师专家、普法办律师人才库成立法学服务社和调解工作室,突出公益法律服务品牌。

  比如,以温州市法学会会员、市人大代表、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詹海霞名字命名的海霞律师调解室,自成立以来提供婚姻家事法律服务1486次。她本人也因此荣获“温州市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温州市妇联优秀维权志愿者”“温州市优秀志愿者”等多个荣誉称号。詹海霞还在瓯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立了调解室,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2件,调解成功率达92.3%。“社会的发展对律师提出了高要求,已经不是仅停留在会打官司层面上,而是要具备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比如接待信访、解答各类咨询,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作用。”詹海霞说。


  注重机制创新

  形成矛盾纠纷“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要充分发挥法学会会员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法学会的工作中来,形成‘持久力’,常态化参与源头防范、分级分类处置、跟踪回访等各个环节的矛盾纠纷调解,真正为政府部门决策、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朱振帼说。

  记者了解到,温州市委政法委指导市法学会运用大数据手段,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等案例资源,筛选典型案例用于指导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比如,该市苍南县通过梳理18个乡镇、11个部门近10年来的调处化解案例,构建起涵盖19类、5800多个案例的数据库,调解员在工作中可随时查询、借鉴。

  与此同时,温州市法学会还针对商品房买卖、交通安全、沿海地区治理等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组织会员及时接入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等服务,助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比如,瓯海区法学会组织优秀律师、法学法律专家学者对行业性、区域性突出问题隐患开展法律研判,提出客观有效化解对策,形成专业、公正的《政法建议书》,目前已制发10份,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持续激发法学会会员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积极性,温州市法学会建立健全会员考核评价机制。比如,该市乐清市法学会制定了优秀法学(法律)调解会员评选办法,每年参与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工作10次以上的会员,可以参评优秀法学(法律)调解会员,司法局、信访局按照“以案定补”的方式予以补助。

  “我们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向纠纷问题调处完毕后的平息阶段充分延伸,形成法学会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朱振帼介绍。

  记者在瓯海区法学会了解到,他们参与建立“不满意”回访机制,定期邀请法学会会员、法学法律专家学者代表对矛盾纠纷进行案件评估,整合汇入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库”中,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由末端处置环节向前端预测预警回溯,形成管理闭环。

  “瓯海区的创新机制非常有代表性、典型性,它强化了平台间的协同和集成效应,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由‘多地多中心’向‘一阵地多平台’转变,真正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朱振帼这样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