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全国已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教育部表示,“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为此,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学生参与率为55.4%,教师参与率为62%,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此次《意见》对加强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出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旨在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教育部表示,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规模总体庞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违法违规情况突出,且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违背教育公益属性,破坏教育正常生态。为此,《意见》出台多项举措。比如,在培训内容方面,培训机构主要采用的是自编材料,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使用境外教材。《意见》要求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将出台《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对培训材料管理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