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卓越法治人才

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卓越法治人才

——专访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


  中山大学法学院肇始于1905年的广东法政学堂,至今已有116年历史。该院法学专业在2020年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的全球法学学科排名中进入世界200强,位列我国大陆地区法学院校第9名,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日前,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其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等问题,专访该院院长张亮。


  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山大学法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7月5日,张亮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该院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已引入法律博士培养机制与课程,推进“英美法”全英教学实验班项目。2013年开始,该院面向本科生开展“英美法”全英教学,为学生出国深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处理国际法律事务奠定基础。

  据了解,该项目以实验班形式展开,每个年级最多可接收50%的本科生,现已连续开展10个学期,课程库总数达15门,7年来累计开出课程39门次。“课程师资包括境外高校教师、本院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以及合作高校选派的师资。”张亮说,在此项目下,该院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并实施法律博士合作项目,引入香港法律博士项目优质课程,符合一定条件后,学生获取法律博士学位可直接参加“英美法”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这对促进该院学生出国深造具有积极影响。

  同时,中山大学法学院开设“博雅班”“卓越法政人才班”等学科融合项目,加强学生分类培养。张亮介绍,博雅班依托于中山大学“博雅教育计划”,以通识教育为宗旨,打破人文社科领域学科藩篱,在不改变专业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术创新潜能,每年约15%的本科生可以进入博雅计划。卓越法政人才班是该院联合学校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开展的学科融合教育项目,旨在打通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实施双导师制,构筑法政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该院每年约有10%的本科生可加入卓越法政班学习。

  “通过这个项目,我院每个年级约66%的本科生可以实现个性化分类培养,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均稳步上升。”张亮说,值得关注的是,该院还在全国首创立法学和港澳基本法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张亮表示,立法学是中山大学的新兴和前沿学科。该校拥有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编辑出版全国唯一的立法学术期刊《地方立法研究》。港澳基本法研究是中山大学传统、优势学术领域,其研究团队与国家高端智库“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度融合,专门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港澳研究及工作的高级法律人才。


  首创“示范法院”开展法律诊所教学

  2016年,中山大学法学院创新实践教学,联合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在全国首创“示范法院”(模拟、仿真法院),主要集中开展全新的高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该“示范法院”一年开展两期,至今已经连续开展7期,并作为一门常设课程纳入中山大学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包括理论授课、案件研讨、模拟诉讼、互换开庭、复盘推演等,其中模拟诉讼包括协议代理、起诉、立案至判决送达全过程。

  “除学院专业教师以外,我们从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一线引入行业专家组成导师团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实务导师指导下成立虚拟法院,自主处理民商事案件,导师全程深度指导。”张亮说,导师不参与案件代理和审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实际办案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司法现状和法律适用要义,领悟法学理论、法律规范与司法运作之间的关系,进而反哺传统的法学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该“示范法院”于2018年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民商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暨粤港澳三地模拟庭审”活动,成为大湾区比较司法研究的示范品牌。

  张亮说,“示范法院”是深化协同育人,推动实践教育从体验式向浸入式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在“示范法院”基础上,强化法律诊所建设,加强公益法律服务,实施了国内较早的诊所式教育公益项目。2020年,中山大学法律诊所荣获“全国示范法律诊所奖”。

  张亮介绍,法律诊所课程设置包括“课程讲授”和“实践演练”两大部分,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法律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练的法律实践操作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另外,法律诊所学生除参与课堂学习外,在诊所教师指导下,依法从事免费提供法律意见、法律指引,接受案件咨询,代写文书等公益性法律服务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中山大学法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该院历来重视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卓越的涉外法治人才。

  张亮表示,中山大学法学院大力推进交换生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知名大学法学院或法律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推进学生互换交流,每年向境外派出交换生约40人。

  重点关注涉海人才培养。为提升法治人才的国际化素养,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海事法律人才,中山大学法学院不仅成立了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还与世界海商法名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交换生协议,每年选派多名本科生赴英国学习海商法。

  推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我院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过去5年,我们先后选派多名学生到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瑞士日内瓦国际法委员会、德国汉堡国际海洋法法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等著名法律机构实习。”张亮说。

  加强高层次涉外法律紧缺人才培养。2021年3月,中山大学法学院入选教育部15所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试点高校名单,与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中伦文德胡百全(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德和衡简家骢永本金月(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上海方达(广州)律师事务所等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和创新涉外法治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律师人才。2021年该项目招收首批30名研究生。

  张亮说,中山大学法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形成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积极鼓励本科生进一步深造,每年约有6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学习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