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家文化遗产,公安机关在行动

重拳打击盗捞海底沉船文物 全力追缴被盗馆藏古籍


  为守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采取多项工作机制,相继侦破了一批文物大案,追回大批珍贵文物。在公安机关的持续严厉打击下,近年来全国文物犯罪发案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公安部采取挂牌督办、限期破案、定向追赃的工作机制,指挥各地警方侦破了福建盗捞海底沉船文物案、四川省图书馆文物被盗案、陕西咸阳盗掘古墓葬案等一批文物大案,追回大批珍贵文物。近日,公安部刑侦局相关负责人在公安部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文物犯罪发案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16年前失窃古籍现身拍卖行

  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超过50万册。2004年12月13日,成都警方接四川省图书馆报案称,该馆一级文物——一卷唐代手抄本佛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坚牢地神品第十八》被盗。遗憾的是,因现场未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案件一直未破。

  16年后,一场拍卖会不经意掀开了这起文物盗窃旧案。

  2020年9月8日,四川省文物部门发现,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拟拍卖的谢无量、刘师培等近现代名人书信信札,系四川省图书馆藏品《鱼雁集》的组成部分。经四川省图书馆清点,发现原为7册本的《鱼雁集》有6册不知去向。

  据了解,《鱼雁集》为民国二十七年(1938)林思进汇辑与师友来往信札、诗笺而成。其中收录了经学大家廖平、国学大师刘师培、画家黄宾虹、书法家谢无量等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的信札、诗笺,数量庞大,是近代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而林思进正是四川省图书馆的首任馆长。

  相关线索引起文物部门与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公安部立即部署广东警方将文物撤拍、暂扣,并指挥四川省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组织协调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公安机关全力配合。

  2020年9月8日,专案组会同文物部门和四川省图书馆工作人员赶赴广州,经现场辨别及初步鉴定。确定拍品为四川省图书馆藏品《鱼雁集》后,专案组依法对涉案文物进行了扣押,并全面开展案件调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这意味着,《鱼雁集》信札原本不该流入市场。

  同年9月11日,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宣告林思进相关拍品撤拍。

  随后,专案组通过《鱼雁集》的委托拍卖人顺线倒查,发现《鱼雁集》与四川省图书馆2004年被盗的唐代佛经,以及其他8件古籍,曾于2005年4月在上海崇源拍卖有限公司被拍卖,委托人系“刘得成”。专案组围绕涉案文物历次交易的委托人开展深入调查,终于锁定了盗窃犯罪前科人员陈某军。

  2021年1月28日,专案组在四川省德阳市将陈某军抓获。经审讯,陈某军交代,他于2004年底潜入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书库盗窃藏品10件,并以“刘得成”等虚假身份多次委托拍卖。就此,四川省图书馆文物被盗案件成功告破。

  此外,专案组对该10件被盗藏品全面开展顺线追查,发现除《鱼雁集》外的9件拍品自2005年以来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经过多次拍卖、转让,陆续流入多位买家手中。

  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侦办中,警方还在全力追缴被盗文物。


  盗捞海底沉船文物案告破

  福建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但当时由于天气、海况,以及船舶自身条件的影响,触礁沉没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沉船是人类历史活动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于是,一些不法者盯上了这些水下文物宝藏。

  2020年9月,福建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接到举报线索称,一个犯罪团伙在漳州市漳浦县海域组织盗捞海底沉船文物。接报后,刑侦总队指挥漳州市公安局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工作,发现韦某超、李某元等人有重大作案嫌疑。在对案件深入侦查中,警方还挖出以吴某风、洪某阳等人为首的在漳州古雷海域盗捞海底沉船文物的情报线索。专案组将两案并案侦查,经过50多天的缜密侦查,逐步摸清了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成员情况、活动规律等。

  据了解,韦某超是从事水下捕捞的潜水员,从事潜水行业已有10余年之久,潜水经验丰富。案发前,他一直在广东湛江等地海上养殖场工作,负责海螺等海产品的打捞。

  韦某超第一次作案是在2020年9月底的一天,当时韦某超等6人组成的团伙分为两部分,3人为潜水员,负责下水打捞;3人为出资人,负责潜水、租船、交通住宿等前期费用。双方协商,打捞的文物各分50%。

  事后,打捞的瓷器都被出资者李某兴等人拿走,他们给了韦某超等3人6万元现金,称是垫付瓷器费用,等瓷器全部售卖后再进行利润分成。

  据文保专家表示,在汪洋大海中,考古队员要找到这些文物遗址,无异于大海捞针,反而是长期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有可能先发现文物,消息一旦传出,便会有盗捞者闻讯而来。

  即使潜水盗捞行为极度危险,但利益的诱惑并没有让盗捞者停下脚步。

  2020年11月22日晚18时左右,专案组侦查员发现韦某超等人驾驶车辆运载设备到六鳌镇虎头山码头装船,准备出海。专案组迅速兵分多路,广泛布网。11月23日凌晨,经过一夜的蹲守跟踪,专案组组织80余名警力在六鳌海域、古雷海域集中收网,将实施盗捞犯罪归来的两伙犯罪分子一网打尽,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缴获“海捞瓷”273件。

  经审讯,以韦某超、吴某风为首的两个团伙对盗捞海底沉船文物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随后,按照公安部对文物犯罪案件实施全链条打击的部署要求,专案组先后赴福建平潭、福清及广东、广西等地,抓获韦某超团伙其他成员4名,追缴海捞文物169件;赴江西抚州抓获吴某风团伙的两名倒卖犯罪嫌疑人,追缴被盗“海捞瓷”476件及其他文物600余件。至此,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漳州“11·23”系列盗捞海底沉船文物案告破。此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打掉犯罪团伙两个,追缴各类文物1500余件,其中宋元龙泉窑“海捞瓷”846件,是近年来福建省公安机关侦破的最大一起盗捞水下文物案件。案件的成功侦破为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安全作出贡献,追缴的大量“海捞瓷”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文物犯罪向互联网蔓延趋势明显

  据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大、分布广,很多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都地处偏远,安防工作难度大,加之当前民间收藏热度不减,文物非法交易、非法收藏乱象丛生,一些犯罪分子仍在伺机实施盗掘、盗窃等文物犯罪,甚至将黑手伸向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文物犯罪向互联网蔓延趋势明显。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近年来侦破的文物案件情况看,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在网上交流古墓葬信息、购买作案工具,利用网络社交平台邀约结伙作案,在网上鉴定文物、进行非法交易,文物犯罪的门槛不断降低,犯罪主体日趋多元,对文物安全的危害程度日益加剧。

  此外,文物犯罪已形成地下黑色产业链。从近年来侦破的文物案件情况看,当前文物犯罪链条中,既有幕后出资的金主、探墓定穴的技术人员、盗掘犯罪的组织者、负责挖掘的人员,也有帮助销赃的文物“掮客”、负责倒卖的文物贩子,以及专门走私文物出境或“洗白”回流入境的跨国跨境犯罪团伙,共同形成了“探、掘、盗、销、走私”的黑色产业链。

  据悉,针对当前文物犯罪向网上发展的新形势,公安机关将加大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力度,与传统侦查手段紧密结合,提升主动发现能力、网上作战能力和阵地控制能力,不断提升打击犯罪的专业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目前,公安部已会同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指导推动各地建立联动机制,健全责任体系,强化文博单位及周边治安防控。

  下一步,公安机关将加强与文物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完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整合资源力量,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打击文物犯罪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