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感受北大荒精神
提起北大荒,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国家大粮仓,但你知道北大荒的故事吗?北大荒有多大?5.5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都大;北大荒有多肥沃?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之美称。当年的北大荒有多荒凉?著名诗人聂绀弩写了一首北大荒歌,诗中写道,“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
在建党百年之际,记者来到了黑龙江省农垦当壁镇兴凯湖畔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重温那段谱写新中国农垦事业崭新篇章的不朽的峥嵘岁月。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始建于2001年9月,建筑面积1174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史及其环境物证的综合性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园区内,拾级而上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碑文上写着“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纪念碑旁边,零星点缀着“五色土”“大荒初拓”“艰辛岁月”等几个小品,这些小品向所有参观者倾诉着一段段拓荒的历史和建设者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不畏艰辛、无惧塞外寒冬、野兽蚊虫等种种困扰,住窝棚、地窨子、马架子,在付出了自己全部青春甚至牺牲生命的巨大代价后,终将曾经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今日的‘北大仓’。”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长丁军充满激情的讲述下,“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生动地呈现在记者眼前。“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这是郭沫若写下的著名诗篇《向地球开战》,这首诗于1958年3月23日刊登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既是为开发北大荒官兵的“壮行”赋诗,更是向北大荒恶劣环境宣战的檄文。
在十万雄狮进军北大荒的展区,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采访团成员面前。“这张照片是1958年4月12日,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火车站广场召开欢迎来北大荒开垦的转业官兵动员大会。面对十万官兵,王震将军鼓励大家要战胜困难,徒步向荒原进军。战士们响应将军的号召,踏着冰雪徒步走向荒原,最远的八五八农场走了300多里。”馆长丁军介绍说,随着雄师十万直取荒原,北大荒开发建设进入历史最高峰,到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41个农场、700多个生产队。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现有5个展厅,馆内实物藏品共计960余件。建馆10多年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北大荒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课堂。
人们赞美拓荒者,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学习他们的精神,在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今,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已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新时代,新征程,英雄的北大荒人继续传承北大荒精神,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传奇故事续写属于自己的“老兵新传”,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恢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