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检察公益诉讼已立案464件

保护历史文化古迹83处

追缴生态修复费用9400余万元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办案情况,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检察机关在沿大运河8省(市)开展大运河保护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办案活动,共排查线索542件,立案464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377件,起诉27件;清理固体废物、杂物垃圾18100余吨,拆除违法建筑物7万平方米,保护历史文化古迹83处,拆除废弃水塔、修复航道隐患点70处,清理地笼渔网1500余个,销毁渔船300艘,清除外来物种福寿螺7万余公斤,投放鱼苗35吨,追缴生态修复费用940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

  为确保专案办理顺利开展,最高检办案组积极与信息技术公司开展合作,采用大数据爬虫技术,挖掘企业排污、黑臭水体线索509条,非法占用河道线索145条,文物保护线索1079条,着力解决案件线索少、发现难等问题。同时,及时将这些线索交办,各地据此排查立案172件,提升大运河沿线整体保护成效。

  办案期间,最高检办案组5次深入8省20个地市32个县区,走访文物、环保等部门,对河道及两岸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勘察,掌握了运河保护的基本情况。一系列多方联动机制由此形成:北京、江苏等地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搭建河湖长、检察长、网格长“三长”联动的工作模式,形成联席会议、联合巡访、联动督查的“三联”工作机制。浙江6家基层院签订协议,为浙东运河全线保护提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