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娟:用爱点亮戒毒人员回归路
19年前,怀着对警察职业的憧憬和向往,刚刚毕业的张志娟踏入“戒毒”领域。面对一个个沦落的吸毒人员,她曾有过迷茫和倦怠,但每当帮助到更多的人重拾勇气、重启人生、重获幸福时,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又在内心油然而生。在这条“救赎”的道路上,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民警张志娟也逐渐成长为戒治业务带头人。
循证戒治 自创“七诊合一”工作法
“感谢您,感谢康复所,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让我有勇气去面对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我现在真正感觉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谢谢您。”不久前,看到回归社会的小颖发来的微信留言,张志娟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小颖大学毕业后有一份令人羡慕的白领工作,沾染毒品后身心都遭受了巨大折磨。刚到康复所时,她每天以泪洗面。与其他长期吸食毒品的康复人员一样,小颖内心变得敏感而脆弱,如何有效帮助她打开心结、重拾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小颖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她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内心缺乏安全感。张志娟随即对她开展心理咨询,运用积极倾听和共情等方法,听她诉说内心压抑的苦闷与愤怒,用尊重和真诚赢得了小颖的信任。小颖向张志娟诉说了自己的情感经历,情绪逐渐平静,并开始认真反思过去。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咨询,在张志娟的督导和鼓励下,小颖圆满地完成了戒治计划,整个人变得积极阳光起来。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后,小颖回归社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近年来,遵循循证戒治工作理念,张志娟注重对每一位康复人员进行系统评估、精准施策。所谓循证戒治,是应用现代循证理念及其方法论开展戒治实践活动的统称,即寻找并遵循现有最佳的证据(观念、方法、手段、措施等)来开展各项戒治活动(管理、评估、教育干预等)。
在此基础上,张志娟带领团体自创了“七诊合一”心理咨询工作法,即通过采取初诊、分诊、门诊、巡诊、会诊、转诊、选诊的方式,细致观察、耐心帮助每一名康复人员,与他们建立真诚的信任关系,使他们逐步走上自我觉醒、自主戒断、自信生活的道路。
与爱同行 开发家庭帮扶项目
很多康复人员认为,戒毒之后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虽然自己改变了,但家庭还是原来的样子。在保持操守因素的调查中,60%的康复人员认为家庭因素排在第一位,这引起了张志娟的关注。她与同事们共同开发了“与爱同行——家庭帮扶项目”,提升家属的帮扶能力,使家庭成为康复人员的坚实后盾和情感支柱,有效帮助康复人员走出阴霾。
在一次日常巡诊中,张志娟发现陪丈夫来戒毒的小琴面色憔悴、目光呆滞,完全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张志娟主动沟通,小琴坦言很压抑,每天睡不好觉,表达了诸多对丈夫的不满,而这些情绪若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到戒毒进展。
为促进夫妻良性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共同成长,张志娟说服他们共同参加家庭治疗。张志娟让二人分别说出对对方的期待和最想说的话语,寻找对方身上的优点,并引导他们运用“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的句式来表达。当小琴说到“对不起,在你吸毒期间,我没能及时发现你的问题;请原谅,其实那段时间我有些无助;谢谢你,让我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我爱你,无论你怎么样,我都会一直陪你戒毒”时,丈夫泪流满面,紧紧地将她搂在怀里。
这次沟通之后,小琴的精神状态好转了,对丈夫戒毒也更有信心,每天坚持陪他做康复训练。6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张志娟又与夫妻二人共同制定了《家庭康复计划》,以应对出所后可能面临的复吸风险。
跟踪督导 做社会帮扶的耕耘者
2019年3月,张志娟接到某社区督导站工作人员电话,称辖区戒毒成功的小伙子何某最近情绪低落,时常和家人发生矛盾冲突,有时还会大打出手,工作人员担心其有复吸倾向,想请张志娟去做一下心理咨询。撂下电话后,张志娟便立即来到这个社区。
通过询问工作人员,张志娟了解到,何某20多岁,在天康戒毒康复所成功戒毒后想在家创业。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尤其是父亲的反对。“他们这也不让我干,那也不让我干,不就是对我不信任吗?”何某很激动地和张志娟诉说他内心的委屈。张志娟耐心疏导他的情绪,帮助他梳理自己的工作定位,指导他改善自己与家人的沟通模式,学会换位思考。最终,何某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在随后的追踪访问中,张志娟了解到,何某和父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精神状态也一天天好了起来。张志娟如释重负,深深地感到,戒毒不仅是挽救一个家庭,更是维护一方平安。
潜心钻研 做科学戒毒的践行者
康复人员的成长经历、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吸毒原因各有不同,需要运用人性化、个体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系统戒治手段,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
为此,张志娟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并和同事们通过大量的学习交流、探索实践,总结形成了“三期五位一体”的蒲公英戒毒康复靶向戒治体系,即通过科学评估,找准康复人员的靶点问题,从戒断期、治疗期、社会适应期三个阶段对康复人员实施生理、心理、认知、行为、劳动康复五位一体的戒治工作。同时,还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了《个人复吸风险点》量表,自主编写了《心理戒毒手册》《个别谈话指导手册》《保持操守因素调查问卷》等实用资料,累计对90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开展了有效的戒治工作。
张志娟说,戒毒警察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康复人员树立信心,延长他们的操守时间,逐渐戒除毒瘾,健康地走向社会。在戒毒民警和康复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康复人员已经真正远离了毒品,重回幸福的生活。
几年来,在帮助康复人员戒毒的过程中,张志娟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她撰写的10余篇戒毒论文和戒治个案在省部级期刊发表,参与编辑的《戒毒与康复》一书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蒲公英App“小英助手”模块,摸索以远程督导的方式,对康复人员进行防复吸督导。2019年6月,以其名字命名的“张志娟工作室”正式挂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勇于担当,积极参加封闭执勤,与同事们探索形成了“三评三促三延伸”戒治模式,强化了一线疫情戒治工作。从警多年,她曾荣获“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禁毒先进个人”以及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优秀戒治人才”等荣誉称号。
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秉持着“人本、科学、安全、救助”的工作理念,张志娟在科学戒毒的路上继续探索前行。
(本文康复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