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政治引领 传播法治声音 山东法学会创新法治评论工作显成效

  不是媒体单位,却组织了一支近80人的专业法治评论队伍;没有专职记者,但评论员都是法学法律界的专家学者。他们撰写的评论文章经常是“10万+”阅读量的“爆款”,不少还得到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他们就是山东省法学会组织的法治评论员队伍。

  据统计,截至4月中旬,山东省法学会法治评论员队伍在山东省委政法委“齐鲁石敢当”“山东省法学会”微信公众号开辟的专栏,以及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共同设立的《齐鲁法治锐评》专栏,发表原创评论文章117篇,评论视频7条,总阅读量突破161.8万次,单篇最高阅读量23万次。这些评论文章还在人民日报、新华网、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百度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26家主流媒体或平台同步推送,总阅读量1100万次。受众范围也由山东省内扩大至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西、四川、甘肃等全国多个省市,较好发挥了法治评论放大党的声音、传播法治精神、彰显政法担当的政治效果和价值取向。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林峰海对“法治评论”工作作出肯定,要求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发挥智库作用 加强舆论引导

  山东政法智库是省委政法委的工作智囊团。如何最大化发挥智库专家学者的作用一直是省委政法委和省法学会研究的重点工作。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法治智库作用”“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提升法治宣传传播力和引导力”。这为省法学会的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机,作出了有力指引。

  省委政法委和省法学会研究后认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政法智库除了日常以书面形式法治建言外,在网络上发声、对敏感事件进行法治评论也是发挥智库作用,参与法治建设的一个渠道。不仅可以正面引导加强政法宣传舆论工作,还可以打造山东省政法系统的品牌。

  随后,省法学会开始着手创建法治评论员队伍,并确定由政法智库的专家学者和获省首批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的人员组成。通过选聘的方式对评论员进行逐一筛选后,首批60余人的法治评论员队伍就此成立。


  严格把关 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把评论文章政治关、法律关、舆论关,防止出现任何政治问题,防止发生错误解读,防止引发次生舆情,一直是省法学会对所有法治评论员强调的重中之重。”省法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院长肖金明说。

  山东省法学会要求,法治评论员要注重把握法治评论的专业性、引领性、权威性、开放性、普适性、地域性特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法治趋向,及时宣介事实真相,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及时化解怨气怨言,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及时坚决回击造谣抹黑,充分发挥举旗亮剑、定音定向作用,在众声喧哗中听到党的声音,在众说纷纭中传递法治精神,在众目共睹中彰显政法担当。

  为了选好选题,省法学会专门建立了法治评论员微信群,相关负责人将严格审查后的内容发到群里供法治评论员参考。法治评论员有拿不准的选题,也会找到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进行探讨。肖金明表示,选题出来后,他都会提醒评论员要让新闻发酵一会,然后再仔细进行辨别,以防新闻发生反转。

  山东省法学会机关一级调研员孙炳瑞介绍,由于把关严格,省法学会组织的法治评论有多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没有一篇发生反转。

  山东大学法治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冯威是一名法治评论员,她在今年4月份撰写的一篇评论就比较具有代表性。

  今年4月,广东佛山“天量罚单”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舆论热议。彼时,当地相关部门也针对该舆情及时作出回应。冯威在看到这条新闻后认为,舆情倒逼行政机关积极改进工作的效果明显,但管理部门在较长时间里面对不甚合理的标志标线熟视无睹,面对与日俱增的巨量行政处罚置若罔闻,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公众对良好行政的期待间还存在差距,执法理念比标志标线更值得优化改进。

  于是,冯威针对该事件以《优化改进标志标线,更要优化改进行政理念》为题写了一篇评论,并发表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账号。

  该文刊出后,在山东当地引起热议,济南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有关工作人员在看到该篇评论后,将其转发到支队执法监督员微信群中,引发监督员和支队负责人的关注,大家认为评论文章切中了行政执法中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的建议对提升交通运输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济南市司法局执法监督处处长程坤读过该文后表示:“省法学会的鲁法评栏目聚焦时事,释法说理,对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以及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冯威的文章,分析问题一针见血,令人警醒,也非常积极务实,特别是从执法理念入手,着力在合理行政、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用好大数据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根治‘逐利执法’‘以罚代管’‘一罚了之’开出了良方,也拓展了我们的工作思路。下一步我们也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强化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除此之外,省法学会还紧紧围绕法治建设重大成就、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等发出积极正面声音。

  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个别“极端执法”现象,省法学会及时推发“疫情防控不能冲击法治底线”等多篇文章,廓清模糊认识,纠正偏颇,回归法治轨道。

  去年,山东高考冒名顶替案引发热点舆情,法治评论员、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经靖根据事实,撰写《彻查冒名顶替案,彰显法治山东的严正态度》文章,驳斥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对无端抹黑和指责予以坚决回击。

  针对执法规范化、司法人员履职等舆情,法治评论员围绕秉持公平正义,化解怨气怨言,维护良好形象积极发表评论。针对“路怒症”“随手拍”“直播带货”“代孕现象”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敏感案事件,省法学会组织法治评论员从明晰法理,解疑释惑入手,及时发表评论,引导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打造品牌 推动法治评论走在前列

  “我们的法治评论工作能走在前列,离不开省委政法委和省法学会的重视和支持。”孙炳瑞说。

  法治评论队伍建成伊始,省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强化政治引领,统筹协调各方,整体推进实施,确保取得成效。

  省法学会建成法治评论队伍后,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不仅要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还要健全完善省法学会机关与各相关部门和评论员信息沟通、定期研判、舆情分析、精准评论的工作机制,并做好经费保障,确保法治评论工作高质高效运行。

  去年5月,山东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召开法治评论员座谈会,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副会长梁战光出席并讲话。会议提出,要把法治评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创造力、传播力、引导力、感召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努力创建法治评论栏目品牌、法治舆论阵地品牌、法治评论推广品牌、法治评论地域品牌“四位一体”的高端品牌集群。法治评论员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法治评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准确把握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正能量和主基调,多出评论精品。


  提升专业化水平

  服务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省法学会的法治评论员队伍已经趋向于专业化,法治评论员的影响力在山东也越来越大,队伍规模也由最初选拔的60人发展到近80人。

  为提升法治评论影响力,打造一支更专业的法治评论员队伍,省法学会积极创新评论形式,除评论文章外,还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AI智能机器人进行语音播报,打造法治评论短视频,开设了《齐鲁法治锐评·大家说》视频栏目,第一期视频点击量达到13万。

  省法学会还设立了首席法治评论员,开展优秀法治评论员和优秀法治评论文章评选活动,发挥骨干评论员作用。

  郝纪勇是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京鲁律师事务所主任,在当地法律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一名法治评论员,由于平时写评论比较积极主动,被省法学会评为首席评论员。他说,法治评论员这个平台非常好,给了很多法学法律工作者一个发表观点的出口,也希望能在法学会的专业培训中迅速提高自己,让自己写得更好、更专业。

  肖金明表示,下一步,省法学会将组织法治评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提高谋划能力,拓展平台载体,组织开展优秀法治短评评选活动,着力推进“四位一体”的高端品牌集群建设,更好服务平安山东法治山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