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红色文化保护利用法治化规范化 上海黄浦多举措挖掘保护红色资源

  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距离中共一大会址大约1公里,这是一幢砖木结构一正一厢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68平方米,墙上铭牌显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记载着诸多跨越百年的红色记忆,如今被修缮一新,成为重要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很多人来参观。

  像这样的革命文物在上海市还有多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有红色革命旧址22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260余处、红色革命纪念设施110余处,其中,黄浦区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所在区,现有各类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及设施100余处,居全市第一。

  近年来,黄浦区大力推进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积极打造“开天辟地”红色文化根植地,在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更好地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提供立法支撑,进一步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目前,上海从法律层面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利用进行规范,起草制定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已过二审。

  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小敏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革命文化构筑了黄浦城区丰厚的红色底蕴,把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好、保护好、利用好,是每个黄浦人的使命与责任。“面对星罗棋布的红色传奇,黄浦区将深度挖掘、保护、利用好红色文脉,进一步擦亮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史料挖掘保护修缮和规范利用并重

  曹小敏介绍,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的活动,多分布在当时租界区域,其中不少是在石库门民居之中。目前,黄浦区域内现存的红色遗址遗迹,有不少是石库门建筑。这些遗址遗迹通常具有与居民、单位混居,房屋面积狭小,房屋设施陈旧等特点。近年来,黄浦区结合重大工程、城市更新等工作,运用征收、置换等方式,花大力气、大资金,开展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其中包括举全区之力配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的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的修缮布展并对外开放,完成团中央机关旧址的升级改造,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旧址、三山会馆等重要场馆布展提升,推进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保护修缮。

  除对建筑本身进行保护性修缮外,黄浦区还按照修缮与展陈一体考虑、同步推进原则,提前谋划,以科技化、形象化、多样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对研究成果进行陈列、展览,努力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性和可看性。

  2020年7月1日,“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史迹陈列展向公众开放。同年10月1日,“白色恐怖下的红色中枢”——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史迹陈列展开放。此外,2019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完成了重新修缮和展陈调整,对外开放;三山会馆于2020年在馆内增设合影、宣誓功能区域,满足参观者功能性需求。

  曹小敏表示,对红色档案的发掘、整理也是保护革命文物的一项重要工作,黄浦区积极拓宽红色历史档案征集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口述史料采集整理等工作,不断丰富红色档案资料的内容,《红色起点——黄浦革命遗址遗迹概览》《红色记忆在黄浦》《黄浦别样红》《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等一批研究成果书籍陆续出版。

  除此之外,黄浦区还联合发起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推进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格局,地域资源为依托的专题性、有深度的红色文化研究;举办“薪火相传百年路”——“四史”学习教育渔阳里系列活动,广泛面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征集学习党史及渔阳里精神的感悟等。

  为了推动红色文化保护利用的法治化、规范化,上海起草制定《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草案)》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红色资源的义务,不得破坏、损毁、侵占或者歪曲、丑化、亵渎、否定红色资源。如果违法,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还将受到信用惩戒。目前,该条例已过二审。

  在曹小敏看来,该条例从法律层面对红色文化保护利用进行规范,将使上海市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今后有法可依。“条例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为我们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今后,我们可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整个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将上一个新台阶。”

  

  让更多人了解上海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

  “从宣传层面来说,黄浦区在红色文化传播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通过红色文化熏染、涵养老城区的精神品格,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曹小敏说,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更要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黄浦区已经连续4年举办“逐梦新时代”系列主题活动,以黄浦红色史迹为主要内容,面向社会征集各类文艺创作。红色遗迹情景诗剧《追寻》、红色家书情景朗诵剧《信念》、话剧《我从南京东路走来》、歌曲MV《黄浦红色印迹》等一批取材于重大历史题材的红色文艺作品陆续呈现。同时,还制作了适应各类人群的红色题材微视频、微电影,为党员、群众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更多选择。

  今年,黄浦区红色文化展示平台也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将尝试一种新的展示方式。“这个平台把全区10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集中展示,是黄浦区红色资源的一个大集成,我们希望通过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宣传红色文化。”曹小敏说,黄浦区一直在积极打造黄浦区红色文化体验空间,集中展示黄浦区红色遗址遗迹、红色故事,打造可看、可听、可玩,更可走出去的阅读黄浦红色文化的窗口。加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盟建设,集聚红色资源,推出特色项目,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红色场馆丰富资源,黄浦区文化旅游局以“红色火种,从这里点燃”为主题,形成了3条红色微旅游行走线路,覆盖近20处红色史迹,带游客重温黄浦这片热土上的建党之路、奋斗岁月、信仰力量;开发了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孙中山故居实景剧《共同的岁月》、上海历史博物馆情景党课“梦想与奋斗”、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音乐剧《福兴布庄》等,通过真人演绎、实景还原,丰富红色场馆参观体验,生动讲好红色故事。

  同时,黄浦区还不断丰富红色故事多样载体,组建了黄浦区红色文化讲师团,聚焦在黄浦发生的党史故事录制课件,开展线上线下传播。整理制作红色文化地图,向市民群众分发,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目前,黄浦区已经广泛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曹小敏说,黄浦区把教育培训与红色资源紧密融合,把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开展清明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红色电影配音等活动;坚持开展“国旗下成长”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深入开展“文文明明”活动,打造“顾老师讲红色故事”品牌,通过一系列活动,把红色资源、红色历史,注入青少年课堂和课本,让黄浦区青少年能够接受红色教育,稳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