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 信息化助力提质增效


  近日,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发布了“2020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榜单,广州市南沙区排名第三。

  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全国首个自贸区法院、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自贸区检察院、广州海事法院广东自由贸易区巡回法庭。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每年10件民生实事兑现到位,2019年南沙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区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2020年,南沙区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优势,迅速整合基层网格力量及开发疫情防控系统,快速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全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以党建引领作为改革“总引擎”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有效激发发展活力?

  南沙区通过建立“党建引领+深化改革”、优化镇(街)办事机构、统一网格服务、创新“一支队伍管执法”等系列举措,不断为行政和群众办事提速,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执法“减负”,有效激发发展潜力和活力。

  通过实施城乡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街坊之家”“邻里服务点”“共建共治共享实践中心”等一批特色村(居)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服务资源直接下沉到社区、村、楼盘小区等“最后一公里”。

  另外,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广州·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已进驻仲裁类、司法类、调解类和鉴定类机构达30家,将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法律服务。


  以防范化解矛盾纠纷为“突破口”

  服务水平大提升

  如何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南沙区推进“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接访群众、法官进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以人民调委会为主体,企业、行业调委会、社会调解组织、仲裁中心“四位一体”调解仲裁工作格局,形成了“8-5-9-9(基层调解达80%、仲裁调解达50%、服裁息诉达90%、维持裁决达90%)”和谐劳动关系局面,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首先,下力气打造一批专业调处机构及队伍。目前全区共有调解组织227个、专/兼职调解员974名、劳动争议调解队伍528人,为全区矛盾纠纷调处提供了人力保障。

  其次,在全区9个镇(街)、156个村(居)、29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全部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为调解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最后,大胆创新和先行先试,挖掘和培育基层矛盾纠纷示范点,初步形成纠纷调解先行先试氛围。2020年6月,南沙区入选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全国共有40个,是全省唯一入选县区级单位)。


  向信息技术要“生产力”

  为民服务实现提质增效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快速提升疫情防控工作效能?南沙区开发全区疫情防控综合指挥平台,及时调配防疫力量开展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并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快速做出预测预警疫情风险,让疫情防控工作跑在前头。

  同时,依托来穗人员管理系统数据库、电子居家隔离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对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3万余名人员及居家隔离人员进行排查、监管,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赢得了时间。

  在深入推进警务改革方面,南沙区在全国首创警区罗盘,绘制平安程度“一张图”,实现“准确预警、科学布警、精确制导”,有效降低了辖区发案率,进一步提升南沙城市安全感。创新建成“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截至2020年10月,“微警认证”已服务群众累计3.5亿人次,认证总次数近20亿人次,极大提升居民公共服务便利化。

  另外,完善综治(网格)中心一体化工作机制,联通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推动信息共享,为全区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数据支撑。目前,南沙区综治(网格)中心已打通公安、环保、水务、司法、教育等34个部门的数据,推动基层在矛盾纠纷、社会治安、公共安全隐患等问题上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反馈,为全区夯实平安基础提供坚实保障。截至2020年12月,全区通过综治(网格)中心上报事件总数为511699件,结案总数485124 件,办结率达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