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刘安,大家都平安”

  一开始,刘安并不太愿意当“片儿警”,心里总琢磨着如何去抓贼破案。有一天,他跟着“师父”王云龙下社区,居民们对师徒俩非常热情,“你‘师父’将来退休了,我们还要靠你抓好咱们小区的治安啊!”听到社区群众对民警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刘安决心要为百姓做实事。


  “刘警官,今天送您最后一程,您在蒲二社区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都铭记在心,永远缅怀您……”2021年3月9日清晨,许多群众自发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与民警刘安告别。

  刘安21岁时从部队退伍,成为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蒲黄榆派出所社区民警,一干就是34年。在他心中,蒲黄榆第二社区始终是他放不下的“家”,从第一次跟着“师父”下片区开始,刘安再没有离开过这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2021年3月7日上午10时,刘安突发心脏疾病,在警务室晕倒。经过紧张的抢救,他还是没能醒过来,终年55岁。


  多年“零发案”的平安社区

  在蒲黄榆第二社区,流传着一句话,“社区有刘安,大家都平安”。

  1996年,刘安刚开始负责蒲黄榆第二社区的时候,社区里的蒲黄榆一里、四里还是开放式小区,人员混杂,盗窃案件高发。当时,老百姓曾担心,这么一个年轻的小警察,怎么才能将社区安全防范做好。

  蒲黄榆第二社区是1958年建成的老旧小区,曾经和刘安共事18年的社区原党委书记徐长秀介绍说:“刘安刚来的时候,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差,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矛盾纠纷也不少。”

  经过一番实地走访,刘安思索着转变小区的管理模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为了让小区实现封闭式管理,把社区发案率降下来,刘安冒着酷暑与各方协调。为了找资金,刘安多次动员辖区的一家企业捐资,又和施工队一起买材料、安装安全门和护栏,协调社区雇用了保安人员,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建起了巡逻队。

  经过努力,小区终于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各类案件发案数直线下降,成为远近闻名的“平安社区”。

  蒲黄榆一里、四里小区老人多,占居民总数的70%以上。为此,刘安坚持社区民警必须“口勤、眼勤、耳勤、手勤、脚勤”的原则,每天深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对居民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建立了3000余本工作台账。慢慢地,这些信息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一幅“地图”,谁家在哪个位置,甚至养了什么品种的狗,他都能很快说出来。

  此外,他积极策划推动成立“蒲黄榆第二社区警校”,创建“警政文化展览厅”,在辖区学校、幼儿园实施“校盾”志愿者计划,让更多的人关注警务工作,促进辖区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安全防范宣传是社区民警的日常工作。

  起初,刘安在辖区安了六个广播喇叭,设立广播站,自己编辑广播稿,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服务信息、生活小常识,并给广播站起了个名字叫“平安之声”。2011年3月,“平安之声”第一次播出就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在大家看来,这个广播说的都是有用的事儿。

  但刘安还是发现了问题。受播出时间、空间的限制,能经常收听到“平安之声”的只有常在社区的人,每天外出上班的居民往往会错过,不少居民向他反映,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了解社区警情信息。

  为了满足群众需求,刘安听取居民意见,开办了《平安之声报》。2011年5月22日,由刘安主编、以京城治安防范宣传为主题的首家社区报纸——《平安之声报》在蒲黄榆第二社区举行了创刊仪式。

  当天,首期出版的1000份报纸,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发放到居民手中。报纸共设四个版面,内容以警情提示为主,“法制园地”“新闻导报”“百姓说事”“茶余饭后”等栏目里,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听不到广播还有报纸呢,这里面的案件提醒、防盗常识对我们很有帮助,每期我都保存1份。”居民陈女士说。

  在创办“平安之声”广播站和《平安之声报》后,刘安又相继开通了“平安之声”QQ群、“平安之声”微博,直到现在建立了群众微信群,把社区警务工作带进网络时代,提升群众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从落实7×24小时警务、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全面开展社区自清自查,到确保各类隐患“清零”,刘安打造了多年“零发案”的平安社区。


  “雷锋是我的偶像”

  刘安所在的社区有两三百户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还有部分残障人士,为居民献爱心、送温暖成为刘安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001年,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居民家里水管、电灯、煤气坏了,都找刘安和居委会解决。考虑到人少事多,总有无法及时处理的,刘安就和徐长秀商量,招募社区里会修水电、修管道的居民成立“学雷锋岗”,免费为小区群众提供帮助。

  针对老人就医出行不便,刘安发起了由辖区有车商户、热心居民组成的爱心车队。一旦辖区老人有外出就医需求,爱心车队就主动上门,全程陪同。随着“社区服务团队”逐渐深入人心,更多的热心群众加入进来,“学雷锋岗”由最初的20余人逐渐发展到100余人参与的“警民学雷锋爱民服务团队”,下设理发、维修、爱心车队等10个小组,解决了残疾人和孤寡、空巢老人的生活及就医接送问题。

  有一次,81岁的孤寡老人冷大妈找到刘安,说自己的自行车丢了,刘安找遍了社区也没找到。冷大妈有严重的类风湿病,关节变形,只能靠骑自行车外出活动,刘安就干脆掏钱给冷大妈买了辆新车,第二天就给老人送了过去。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刘安精心照顾冷大妈的起居,直到冷大妈92岁去世。老人也认下了这位“警察儿子”,在人生最后的几年,冷大妈几次要把房产赠送给刘安,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不只冷大妈,这些年,刘安帮助了70余位辖区的孤寡老人,他们无儿无女,都把刘安当作自己的亲人。

  从警后,刘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对家人照顾得很少,1997年、1999年,他的父母相继离世,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成了他最大的心结。也因为如此,在后来的工作中,刘安把对父母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身上。

  不仅如此,他还无偿资助了18名孤困儿童、10名困难学生,30年来累计向辖区贫困家庭捐资20余万元,用真情架起了爱心之桥。

  2002年,刘安正式组建“雷锋志愿者团队”。他在社区警务室的墙上挂了一幅雷锋的画像。刘安曾说,“雷锋是我的偶像”,34年扎根社区,他也真的成了“雷锋”。

  2021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他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20年的坚持,20年的传承,让雷锋精神永放光明!”


  不能为群众做实事就白干了

  2019年,刘安兼任蒲黄榆第二社区党委副书记后,社区警务工作开展更便利了,但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刘安毅然冲在战“疫”第一线。社区里有5栋楼没有物业,刘安就和社区干部主动承担起对这些楼房每日两次的消杀工作。就这样,在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居民每天看到刘安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药桶楼上楼下进行消杀,一坚持就是大半年时间。

  有一次,刘安不慎从楼梯上滚了下去,事后同事才知道,那次摔倒造成他尾椎骨骨折。可当时,刘安没有和任何人说起,每天继续按时做好消杀工作。

  刘安的“徒弟”、蒲黄榆派出所第二警区队队长魏建东回忆:“在一次闲谈中,‘师父’说,咱干社区民警的,如果不能为群众做点儿实事,那就白干了!”

  或许,这个认知来自曾当过兵的父亲的教诲,来自刘安对人民警察职业赋予的责任。这份坚持,慢慢沉淀在刘安的心底,成为一种追求。

  刘安的父亲曾经是新中国第一批空军战士。深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爱穿制服。1983年10月,刘安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三年服役期满后退伍。当时,正值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招录民警,刘安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集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新成立的蒲黄榆派出所。

  一开始,刘安并不太愿意当“片儿警”,心里总琢磨着如何去抓贼破案。有一天,他跟着“师父”王云龙下社区,居民们对师徒俩非常热情,“你‘师父’将来退休了,我们还要靠你抓好咱们小区的治安啊!”听到社区群众对民警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刘安决心要为百姓做实事。

  34年来,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平安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中,兑现了心底的承诺。

  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刘安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个人嘉奖8次,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十大正义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