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法治中国建设输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访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
同济大学法学院,奉行“同舟共济”的校训,突出国际化教育特色,注重交叉学科建设,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
同济大学底蕴雄厚,法脉深远,是中国法学教育的“老牌”学校。同济大学的法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14年,原青岛德华大学法政科的9名学生随教师一并转到同济大学,直至毕业。1945年抗战胜利时,同济大学正式创办法学院,形成了以大陆法系为主的教学研究体系。在过去的75年里,该院始终秉持“同舟共济”的校训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传统,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表示,在法治中国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该院将继续夯实法学教育基础,构建职业化教育体系,突出国际化教育特色,注重交叉学科建设,为法治中国建设输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
深厚的国际化办学传统
谈起该校法科建设的历史,蒋惠岭说,1945年9月13日同济大学增设法学院,积极培养法律人才。
当时,该院教师多有在德国或欧洲其他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该院首任院长胡元义曾于1937—1938年在德国研究民法及司法制度;继任院长徐道邻教授为德国柏林大学法学博士;代理院长张企泰作为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德国波恩及柏林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其他学者也多为欧洲高校博士毕业。同时,该院还聘请了德国法学博士秉格、娄霖滋专任学院教授讲授罗马法、德国法等课程。
在此背景下,该院课程多参照德国法律教育制度,甚至相关设施也参照德国。学院教学仿照德国模式,开设专题练习班、讨论班,使学生有机会深入研讨法学主要课程。非同济附中学生或非以德文考入法学院者,须先入新生院补习德文一年。
1949年9月,同济大学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1994年,同济大学恢复法律系,1998年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简称为DAAD)合作在该校中德学院成立经济法系,2009年恢复法学院建制。
复建后的同济大学法学院保留了国际化教育特色。现有教师队伍中,超半数具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还有1名德国籍专任教师。此外,每年由德国DAAD基金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资助国外学者到同济大学授课、研讨,这让学校师生大受裨益。
同时,该院设有丰富的全英文特色课程,如“中国法与国家治理”全英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开设的德国法系列课程,每年邀请4名德国合作高校教授到校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该院还与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互相免学费的学习交流活动。在该院与德国洪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联合设立的双硕士学位项目中,不少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德攻读博士学位。
深厚的对德交流传统孕育了该院德国法与欧洲法研究特色与优势。蒋惠岭介绍,该院国际法学科带头人高旭军教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长期从事德国法教学和研究,翻译出版的《德国资合公司法》深受学者和学生喜爱。年轻教师中,该院副教授吴彦长期潜心于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尤其是康德法哲学与自然法理论的研究,并担任商务印书馆“自然法名著译丛”“政治哲学名著译丛”和“法哲学名著译丛”等多套丛书的主编,是国内研究自然法领域学者中的佼佼者。
与学校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蒋惠岭介绍,同济大学的校名取自“同舟共济”,寓意“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这也是同济大学法学院办学以来秉持的传统精神。在抗战结束初期,百废待兴,实践这一精神就是投身革命与社会重建的时代潮流中。1945年至1949年,该院虽仅开办4年,但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法律人才,如著名律师李国机等。
蒋惠岭说,该院复建后,作为国家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成了同济大学法学院对“同舟共济”精神的新注脚。在注重传统法学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该院法学学科与学校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共同构建了“基础科学—工程技术—政策法律”相互协同的学科闭环发展机制,并以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系统性整体解决方案。
2014年,该院与学校土木工程学院联合设立“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即“工程(土木)—法学班”,实现土木工程与法律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既懂土木工程又懂法律的卓越工程师与卓越律师。
据了解,该院“工程(土木)—法学班”学生主要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选拔而来,学生学籍保留在该校土木工程学院,但对其开展土木工程、法学“双学位”教育。蒋惠岭说,拥有土木专业背景的法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该班毕业生中,多数仍延续土木工程领域的职业轨迹,成为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的“土木人”,另有一部分毕业生则进入法律领域,成为掌握了扎实土木工程知识的“法律人”,也有毕业生被大型建工集团等录用为法务工作人员。
除了法学与土木工程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外,该院还与交通、汽车、环境等学院联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在自动驾驶汽车法律问题、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法治保障、人工智能的法律与伦理、大数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安全与犯罪防控中的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
此外,该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包括生物安全、生态文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自动驾驶、垃圾分类、互联网金融、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领域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兴趣。
蒋惠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同济大学法学院也正在制定自己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将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培育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加强学科建设,选择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理论、司法制度、纠纷解决、法律职业技能、涉外法治、城市治理法治化、工程法等重要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培养卓越人才、产出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大局,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法治中国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继续奉‘同舟共济’之校训,怀‘继往开来,同济天下’之抱负,承‘立时代潮头,育法治英才,发思想先声’之使命,以全新的面貌积极推进‘新法科’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一流法学院。”蒋惠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