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首都法治建设再谱新篇章。


  一、全面依法治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共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有序开展。高标准研究编制《北京市依法治市工作规划(2020-2025年)》。制作《市委依法治市委2019年工作要点任务分工进展汇总表》,按单督促年度任务落实。

  突出重点、深化实践,各领域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立法协调小组重点制定工作要点及分工方案,落实工作督查制度,推动制定开门立法、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制度、机制,推动立法规划计划的编制、落实,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推动修订《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推动制定《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执法协调小组重点制定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制度体系实施计划(2020-2022),构建执法协同协作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全面完成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在本市的规范落实和验收,推动北京市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三期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检查单制度,全面推进实施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协调职能;司法协调小组重点协调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督察评估,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分工方案,统筹推进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改革,加强首都高层次政法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首都政法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强司法服务保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督察工作;守法普法协调小组重点制定印发《中共北京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工作规则(试行)》等14个工作文件;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唱响国歌 守护国旗 致敬国徽”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从掀起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学习热潮、开展主题宣讲、举办知识竞答等7个方面部署全市宣传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2019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的通知》,首次将国家安全普法重心下沉基层社区(村),开展以“法治新时代”为主题的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调整优化领导小组设置,对全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系统部署。组织开展对16个区政府和55家市级行政机关2019年度依法行政考评工作,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开展街道乡镇机构改革,持续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的法治保障,开展执法职权、案件交接等工作协调190余件次。


  二、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

  立法工作。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全年完成重点领域立法任务22项;创新“开门立法”方式方法;推动涉及机构改革等法规的清理、修改工作;推动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审议《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

  监督工作。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专项报告,批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审议2018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报告等相关工作报告;聚焦城市交通疏堵治乱,对2018年通过的“两条例一决定”进行组合式执法检查;紧扣院前医疗急救的公共服务定位,加大议案督办力度;对刑事审判工作、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开展监督;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


  三、法治政府建设

  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全部取消市、区两级政府设定的证明事项和办事所需“其他”兜底条款;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规范调整权力事项600余项;在旅游等43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0个。

  持续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定北京市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的实施意见,完成287件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行政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协议的合法性审查。

  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制定《北京市实施〈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若干规定》;制定市政府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完成立法项目32项,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16项。

  持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23项;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1100余人次;加强审计监督,对57名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公开信息70余万条。


  四、监察法治建设

  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2019年,北京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407件,处分3669人。

  探索信访举报工作“北京经验”,把好监督执纪“第一关”。2019年,北京市圆满完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的覆盖纪检监察系统检举举报平台试点工作任务。

  纠治“四风”不手软。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47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38人。针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配备公务用车等五类问题占全部问题比重近80%的情况,持续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精准执纪问责。

  坚持开门搞整治,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北京市纪委监委机关督促指导各相关部门拓宽畅通问题反映渠道,构建形成“来信、来访、来电、PC端、移动端”五位一体的监督举报与反映问题体系。

  深化政治巡视,剑指问题、上下联动。2019年,市委巡视机构完成两轮常规巡视和一轮对规划自然资源领域专项巡视,共发现问题1443个,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发出巡视建议书14份。


  五、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政法领域改革的目标要求,就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立足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法治建设领域改革专项小组组织研究制定北京市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分工方案,从完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机构职能、权力运行、纠纷化解、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机制、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管理、科技支撑、法治保障9个体系推进落实,着力破解权责平衡难题,全面强化执法司法责任;着力破解监督制约难题,全面增强执法司法公信;着力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全面提升执法司法效能。


  (一)审判工作及改革

  2019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983654件,结案973048件。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依法审结一审涉黑涉恶案件106件457人;加大“打伞破网”力度,审理涉保护伞案件11件11人;加大“打财断血”力度,依法追缴罚没财产3亿余元。

  刑事审判工作。依法严惩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对1166人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审结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类案件870件;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类案件213件;审结职务犯罪类案件459件。

  人权司法保障工作。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和制度;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

  依法服务保障“三件大事”、三大攻坚战、创新发展、民生福祉工作。审结涉“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案件3529件;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依法妥善解决相关矛盾纠纷125件;审结涉农村土地承包、乡村环境整治等案件2946件;审结环境污染责任纠纷58件;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案件113584件;审结专利案件2024件;审结商标案件24971件;审结著作权案件51195件;审结家庭邻里纠纷54394件;审结物业、供暖等纠纷72026件;审结人身伤害、医患纠纷等案件42200件。北京互联网法院全流程在线审结案件40083件。

  案件执行工作。全年执结案件263744件,执行到位金额1217.3亿元;依法采取限制高消费、限制购买高铁票等措施117.7万人次;网拍财产13311件。

  改革工作。大力推进诉源治理;全面完成基层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开展法官等级按期晋升、择优选升,完成在编法官助理、书记员等级确定工作;改进诉讼服务,全年网上立案159409件;率先成立集约送达中心,建立电子送达数据库,全年发送电子送达50.1万件。


  (二)检察工作及改革

  2019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各类案件95543件,办结95531件。

  检察业务工作。2019年,全市检察机关依法起诉强奸、强制猥亵等犯罪660件;依法附条件不起诉失足未成年人84人;依法起诉煽动滋事、网络政治谣言等犯罪77件;依法起诉爆炸、重大安全事故等犯罪88件;依法办理各类涉军犯罪23件;依法受理监察委员会移送职务犯罪案件326件;依法起诉非法集资、走私等犯罪990件;依法办理重大非法集资犯罪案件142件;严惩网络电信诈骗犯罪,起诉22件;加大追赃挽损力度,追赃挽损10.7亿元;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84件,立案281件。

  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立案357人、监督撤案514人。侦查活动监督,提出书面纠正违法意见89件;刑事申诉案件实质审查,审结450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对1102人依法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建议;民事诉讼精准监督,共审结案件2989件;提出抗诉67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52件;加大行政诉讼监督力度,共办结案件1112件。

  改革工作。全市检察机关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333件。推动派驻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检察机制在16个区全覆盖;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市三级检察机关同步完成内设机构改革;构建轻罪案件检察工作体系;按照专业分类,设置办案组织,将全市1278名检察官全部编入其中;提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共适用19988人;强化检察监督,提高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监督质效。


  (三)公安工作及改革

  维护首都安全工作。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全国“两会”等重大安保任务;扎实推进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警务建设和冬奥“北京周期”安保筹备各项工作。

  打击犯罪工作。全年破获刑事案件和抓获嫌疑人数量同比分别上升11.5%和9.1%,命案破案率连续5年保持100%;8类危害严重案件破案率达历史新高;组织开展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猎狐2019等专项行动。

  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对涉黄涉赌、黑车黑摩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乱象实施常态化打防整治;严密政治中心区、使馆区等重点地区、敏感部位安全防范;持续做强以“朝阳群众”为代表的群防群治队伍品牌。

  服务民生工作。深入推进重点地区交通秩序整治,城市交通秩序环境得到有效净化;落实“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要求,全年12345派单响应率保持100%,解决率、满意率同比分别上升28%和4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加快“网上公安局”建设,推进“一网通、一次办”,进一步压缩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打通为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改革工作。建成19家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全市各区全覆盖,规范430个基层所队案管组标准化运行,推进基层所队智能办案区建设;持续深化受案立案制度改革,实现全局受案立案执法初始环节投诉同比下降34.6%;全面推动落实“1+3+6+N”执法信息化建设总体布局,强力推进政法办案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应用,强化信息化深度应用;组织开展法治教育大讲堂、三级案例讲评、抽考抽测、庭审旁听等活动,受训民警达6万余人次;开通96110反诈专线,成立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联合实验室,上线运营“全民反诈”App。


  (四)司法行政工作及改革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选址;正式上线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协同调度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年提供现场法律咨询6.63万人次。


  律师管理工作。全市1051家无党员律师事务所被指派党建指导员732名。完成新一届律协20个专门工作委员会、3个联谊会和70个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组建工作。2019年,北京市执业律师34907人,律所2735家。

  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北京市司法鉴定行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2019年,各司法鉴定机构共办理司法鉴定业务92334件。

  法律援助工作。研究制定北京市司法局《服务保障“回天地区”发展若干措施》。开展农民工、妇女等群体专项维权服务活动,在根治农民工欠薪工作中,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6152件。2019年,全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7625件。

  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工作。2019年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计算机化改革的推进年,客观题考试首次分两批进行,主观题考试首次由纸笔考试改为计算机化考试,同时为部分考生保留纸笔考形式。北京市司法局坚持“从严治考、规范管理、热情服务”总原则,圆满完成北京考区的考试组织工作,客观题和主观题考试报名人数共计56500余人,受理审核首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人员申请材料8429人,发放首届法律职业资格证书8177份。

  社区矫正工作。持续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全年列管管制、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6656人,年内共接收3269人,解除3110人;依法提请特赦99人。

  监狱工作。年内收押罪犯7677人,刑满释放罪犯5133人,依法完成2名罪犯特赦工作。常态化开展狱内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化罪犯“321”危险性评估模式,连续23年实现监所安全稳定;强化罪犯政治改造,建立政治改造日制度,率先出版发行首都特色五大改造丛书,罪犯改造质量稳步提高;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11所监狱通过北京市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单位达标验收。

  戒毒工作。深化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实现戒毒医疗、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康复训练、诊断评估五大中心实体化运行,构建全程配套戒治项目训练体系;深入推进戒毒工作一体化建设,深化强制隔离戒毒与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衔接,实现京籍解除人员跟踪督导全覆盖,收治强戒人员705人、戒毒康复人员128人、期满解除强戒人员799人。

  改革工作。在全市各级法院设立2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组织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和改进监狱及戒毒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北京市司法行政“慧治”信息中枢平台建设;推进“智慧监狱”“智慧戒毒”建设,7所监狱、1所戒毒所通过司法部审核验收并挂牌运行。


  六、法治社会建设

  (一)法治宣传

  2019年,制定印发《北京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北京市普法责任制清单(第一批)(第二批)》;大力开展 “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唱响国歌 守护国旗 致敬国徽”“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成立北京普法联盟,整合全市69支队伍、2.5万人的普法资源。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及行政调解。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235703件,调解成功205362件,排查纠纷350528次,预防纠纷23053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接收案件5655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378件。各级行政机关共受理行政调解案件64.71万件,调解成功28.59万件。

  商事争议仲裁。北京仲裁委员会2019年共受理案件6732件,案涉标的总额为948.04亿元。

  公证。各公证机构共办理公证业务743334件。下调4项公证服务收费标准,取消译文代办收费,放开18项收费。

  行政复议。2019年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审结行政复议案件7304件。其中,市政府接收行政复议申请1040件,审结复议案件658件。


  (三)法治国企建设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监管职能转变,精简监管事项26项;形成《北京市国资委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2019年版)》;开展市管企业法治建设考核评价;开展法治建设专项检查;搭建市管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管理系统;通过京企云帆法务平台加强专项合规培训;开展企业法律顾问等级资格评审。


  (四)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

  全市法院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注重发挥破产重整制度盘活资产、挽救企业的作用,审结破产清算案件639件。市高级人民法院牵头落实“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两项指标任务,建立府院联动机制,推动设立破产审判专项经费、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对律师、破产管理人等开展四轮大规模宣传培训。

  全市检察院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起诉279人。开展涉民营企业案件羁押必要性审查,依法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建议36人。

  全市公安系统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事项7项,取消证明事项20项。加快“网上公安局”建设,出入境业务100%线上办。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北京市司法局把制度化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和根本保障,从顶层设计、重点领域、协同共治等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推进营商规则法治化。指导各相关委办局研究推动国家层面和市级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修改完善;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推动营商环境法律法规落地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联席会议制度。


  七、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

  (一)法学教育

  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与专业。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开设的法学类专业包括法学和知识产权2个专业。41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4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

  推进校园法治宣传教育。强化青少年宪法教育责任意识,组织全市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创新校园法治教育方式,启动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首批工作室建设。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供给。

  (二)法学研究

  至2019年底,北京市法学会会员44555人,研究会66个,当年委托开展学术活动100余项;全年北京市法学会优化课题研究方向,服务法治实践,组织专家学者咨询论证;通过举办“第五届两岸法律实务专业研讨会”,为法治建设提供法学理论支持;北京市法学会高级法学法律人才库入库人员近2000名,百名青年法学英才281名;《法学杂志》入选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CLSCI)来源期刊,进入全部4个法学核心期刊目录,全年出刊12期,刊发171篇文章,涉及22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