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兴晋强晋稳定基石 建设更高标准平安山西
2020年4月,山西省掀起“三零”(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创建热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62.82万个主体投入创建工作,推动全省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刑事和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26.4%、19.1%、5%和33.6%,有力夯实了治晋兴晋强晋的社会稳定基石。
本报讯(记者张志强)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基层治理水平。2020年4月,山西省掀起“三零”(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创建热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62.82万个主体投入创建工作,推动全省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刑事和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26.4%、19.1%、5%和33.6%,有力夯实了治晋兴晋强晋的社会稳定基石。
强化组织领导
山西省委政法委作为“三零”单位创建总协调部门,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组织相关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细化创建任务,推动“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在全省全面铺开。建立“1+3”组织指挥体系。“1”即省委政法委统筹协调调度,“3”即省信访局、省应急厅、省公安厅3个部门分别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统筹调度,确保创建工作指挥顺畅,高效推进。
同时依托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成立调度指挥中心,研发“三零”单位创建数据模块,对各类创建主体基本信息是否实现“三零”、重大风险隐患等情况形成电子台账,实现相关数据实时上传、逐月动态展示,对全省“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为创建工作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强化“四项措施”
“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省各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过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整治隐患防范风险、压实责任推动落实、健全制度规范创建等“四项措施”,细化目标任务,创新工作举措。
各级各部门坚持把风险隐患排查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统筹各种力量,走街、串巷、入户、入车间、入站所,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全面掌握全省矛盾纠纷、安全事故和刑事治安案件隐患情况,分类进行统计,建立台账目录,分析问题根源,分批分类分期制定解决方案,做到了“三清”,即创建主体清、工作进展清和风险隐患清。
各级党委政法委、公安、应急、信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坚持条块结合、靶向发力,通过定期调度、转办督办、联席会议等方式,开展“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帮助各地解决存在的重大矛盾纠纷、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治安问题,最大限度提高化解率、整治率,努力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基础在一线扎牢。
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创建工作推进迅速、形式多样、势头强劲。太原市构建全科网格体系,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同市建立完善蓝、黄、橙、红四级预警机制,把责任和压力直接传导到了乡街一级。朔州市完善十项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工作流程。忻州市推行完善“五项制度”“五张表格”“五个清单”“五类公函”“五个台账”。吕梁市对创建示范单位进行奖励,带动和引领基层各创建主体争创示范单位。晋中市全面开展创建主体底数和风险隐患“双排查”行动,确立整治清单,持续跟进,常态化预警管控。阳泉市实行“四级五类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长治市持续深化专项治理;对县乡解决问题进度逐级实行定期排名通报制度。晋城市建立“一周一协调、一周一简报、一月一汇报、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临汾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接访一次,其他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一次,推动信访问题有效化解。运城市由市级领导包点指导风险隐患排查,帮助化解重大疑难问题。
“三零”单位创建,成为近年来山西省安全稳定领域动员力度最大、参与部门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矛盾化解在基层
隐患消灭在萌芽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而活力也在基层。创建“三零”单位,最关键的是要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工作的着力点是要前置防线、前端治理;“三治”融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太原市尖草坪区的赵东会担任人民调解员以来,先后对接调解各种纠纷(信访)案件1860余起,联调案件92起,不仅及时化解了群众的矛盾,而且通过人民调解为农民工等群众节省诉讼费用196万元,累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纠纷调解6700件。
河津市公安局柴家派出所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组建由20名复员退伍军人组成的柴家镇治安巡逻队,在街头巷尾开展日常巡查、交通疏导、政策宣传、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对辖区实行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巡逻,实现了“六零一降”(柴家镇辖区农作物失盗零发案、入室盗窃零发案、2019年11月之后连续8个月电信诈骗零发案、校园欺凌零发案、校园周边道路零拥堵、农村集市小偷零发案,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大幅下降)的“亮眼”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