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网格化为基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在优化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完善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以“党的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性之路。
发挥党建优势 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核心”功能,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可以推行“全域网格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在网格里、要素聚在网格内”三大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两网”融合。
一是支部建在网格上,夯实基层治理“责任田”。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优化调整党组织设置,推行“县委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模式,积极构建“四级联动”组织链,探索打造党的组织和工作全域覆盖新格局,持续系统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与网格体系同步调优,选优配强网格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网格长,提升网格“红色细胞”活力。
二是党员融在网格里,延伸基层治理“全触角”。让党员力量下沉,实施党员“四个一”网格融入机制(每名网格党员每周收集一条以上有价值的网格信息、每月参加一次网格党支部活动、每季度参加一次以上网格志愿服务活动、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每年牵头领办一件以上网格实事)。依托建成的网格党支部和党小组,将生活、工作在村(社区)的全体党员纳入网格,推动党员常态化参与网格志愿服务和基层矛盾化解事务等,让党群服务更有温度。
三是要素聚在网格内,联结基层治理“神经元”。坚持“大整合、大联动、大治理”理念,科学系统整合基层治理服务力量,提升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的广泛性、科学性。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城管、民警、律师、医生等党员骨干引进村(社区)网格内,不断壮大基层治理队伍,提升网格专业化服务水平;探索从非公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社会团体等党组织中,挖掘优秀党员骨干到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为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融汇多元力量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责任在政府,活力在社会,潜力在市场,发展在公众。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主体的作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政府应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强化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一是延伸社区架构,加强网格服务队伍建设。社区是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首先,落实“一格一专”网格服务管理要求。如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探索在城乡社区推广“1+2+X”运行模式,即一名社区(书记)主任牵头抓总体,两名全职社工负责社区窗口接待,其余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专职网格员,下沉网格巡查走访服务,实现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再组织化。其次,优化网格平安大联盟等网格队伍建设。在专职网格员到位的基础上,推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治安巡逻、城市管理等职能部门力量下沉网格,担任指导员开展专项工作指导,并整合网格内的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力量,发挥各自特长,参与网格共建共治共享,构建“专兼职网格员+网格专业指导员+网格志愿者”的平安大联盟。
二是释放社会活力,构建共治大格局。首先,适度市场化。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市场专业力量以弥补人力不足、专业性欠缺等问题,优化治理效能。如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行街道社区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常态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其次,坚持社会化。要培育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志愿服务,鼓励支持为民服务公益项目落地生根。同时,注意公益项目的全面性,至少应涵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婚恋家庭、招聘就业、文体教育、养老助残等领域。
利用科技手段 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社会治理思维方式转变,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高效性。因此,要有步骤地在网格治理一体化平台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有机嵌入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做到“一网采集、资源共享、联动处置”,真正将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实现网格化“智”治。
一是加强信息收集与监控,夯实综合治理基础。对域内人员信息、各区域运行情况进行收集,可以为后续的服务和最终的决策提供最准确有效的第一手资料。首先,全面发挥网格员的功能。为每位网格员配发“全要素网格通”手机,使其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收集,充当人民群众的“传声筒”、社情民意的“听诊器”、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其次,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如江苏扬州市广陵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推广运用“二维码门牌”,房主、租客通过扫“二维码门牌”,主动申报租住人员信息。安徽桐城市开发的“文都E家”App,分为信息采集、便民服务、矛盾化解、隐患排查等模块,社区居民可通过微信“扫一扫”反馈问题,实现线上线下互促互动。最后,广布监测设备,强化实时监控。针对重点老旧小区治理,可免费安装烟感报警器、电流监测感应器等,进行定向信息锁定,通过“网格化中心”联动,与社区书记(主任)、网格员、消防中队、老人子女、周围邻居信息捆绑,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此外,推进“天眼”工程,建成监控视频中心,接入公安、城管、景区(点)等视频信息,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防范和预警,确保见事早、看得准、下手先。
二是优化信息工作平台,提高社会管理效率。首先,完善管理体系。构建“一纵两横三循环”的联动处置架构,“一纵”即市、区、乡、村、网格纵向到底;“两横”即区中心与区直部门、乡级中心与乡级职能机构横向到边,实行分级指挥、分级管理,做到市管大事、区管难事、乡管繁事、村管琐事。其次,构建“采集—上报—分流—处置—反馈—核查”六步闭环机制,及时梳理网格员上报、媒体报道等多种途径信息。再次,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系统等综合分析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指标数据情况,据此优化决策方案。最后,将云计算、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统一平台深度融合,全面掌握网格工作动态,实现全域社会治理全感知,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精准度、掌控力。
网格化管理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该管理模式对于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的社会治理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将党的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融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多元主体治理合力、发挥信息技术效能,从而推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现代化。
(作者分别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与反腐败研究中心研究员)